9月18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最新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前八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这一数据印证了行业正在经历的调整期,各大厂商面临新的市场挑战与机遇。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手机市场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在市场结构调整中,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尽管短期内对整体销量数据造成一定压力,但这一转变有助于推动行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和长期创新能力的积累。”
市场分化加剧
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前八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滑,与期内促销活动和国家补贴政策加剧了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且消费者更倾向购买中高端产品有关。
对此,北京煌煌周爰信息咨询公司合伙人杨思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者换机动力持续减弱,平均换机周期已延长至30个月;部分产品创新进入平台期,缺乏颠覆性功能刺激用户即时购买。另外,上半年各大品牌的促销活动以及部分厂商的新品提前发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三季度的部分需求。”
从具体品牌表现来看,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师认为,品牌表现正在分化。其中,荣耀渠道策略仍在调整中。vivo等品牌在中高端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华为凭借持续扩张的丰富产品组合保持了增长,近期推出的Nova 14系列延续了Nova 13系列的强劲表现,自5月份上市以来持续热销,Mate 70系列等老款高端旗舰产品的持续强劲表现。
整体来看,市场呈现多重分化态势。品牌格局方面,华为等头部厂商以其强大的品牌拉力、全生态产品联动以及线下渠道的深度渗透,市场份额持续巩固甚至实现逆势增长。而二三线品牌则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声量与份额不断被挤压,正在加速创新探索和高端突围。
价格方面,6000元以上机型所处的高端市场韧性最强,受益于品牌忠诚度和高端用户较强的购买力,成为厂商利润的核心来源。2000元至4000元机型的中端市场竞争最为惨烈,是各家“兵家必争之地”,性价比、影像、性能等卖点在此区间短兵相接。入门级市场则持续萎缩。
技术赛道方面,搭载AI大模型能力的手机、折叠屏特别是横向大折叠与竖向小折叠等细分赛道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成为驱动市场前行的核心创新引擎,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灵活备货与差异化突围
面对市场调整,手机产业链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多家手机供应链厂商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调整了备货策略,采取“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以降低库存风险。一家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高管表示:“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将库存周期从以往的8周缩短至4周至6周。”
同时,手机厂商也在加大差异化布局。针对中高端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主要厂商正在加大创新投入,聚焦影像技术、电池续航和AI功能等差异化卖点。vivo和OPPO等品牌正在加快折叠屏等创新产品的研发节奏,以抢占高端市场。
据了解,荣耀也正在渠道优化调整,加大线上渠道投入,同时优化线下门店结构,提高单店产出效率。同时,vivo、荣耀等均在探索与国家补贴政策对接的更有效方式,以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
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级分析师认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将小幅下跌,而全年表现大体持平。当前市场的调整是周期性的,反映出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和需求结构变化。
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仍具备长期增长潜力。随着5G-A技术的商用推进和人工智能功能的进一步集成,预计将催生新一轮换机需求。同时,国家层面的消费刺激政策和“以旧换新”补贴措施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将助力市场平稳度过调整期。
国泰海通科技资深分析师李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预测,经过当前调整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有望在2026年恢复温和增长,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