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18日电(记者杜康)经济学家姚洋近日正式赴任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姚洋表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呼应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跨境金融是其未来研究的重心。
“回望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发展,一些领域曾出现过度市场化现象,金融行业是其中之一。”姚洋表示,从曾经暴雷的各类P2P平台可以看到,不受监管的金融创新中潜藏大量风险。同时,金融应服务实体经济,要防范过度金融化带来的制造业空心化,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别国的发展中吸取教训。
在推动创新落地方面,近几年来,各类政府引导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战略领域推动了超长期投资落地。但姚洋表示,仍有大量创新是“不可规划”的——“当技术发展进入到无人区,还是要靠市场力量推动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支撑创投行业。”
“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奖励创新。如果我们希望推动‘从无到有’的创新,就必须允许投资者获得高回报,以平衡创新的高风险和低成功率。”姚洋说。
当下我国正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将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离不开金融。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建设一个能够与创新无缝对接的资本市场。相较而言,国内仍然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这一点,与美国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不同。”
在接受采访时,姚洋还提到,跨境金融将是其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且这也是其加入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的原因之一。“中国企业在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境外遇到了诸多金融困境。中国企业在国内习以为常的银行开户以及手机支付等便捷操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无法实现的。此外,企业在人民币兑换以及跨境汇款等方面也面临很多难题。”
“整体来看,国内对出海企业的金融需求仍然缺乏深入研究。临港新片区正在着重发展离岸金融,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为相关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姚洋说。
今年6月份,央行宣布将在临港新片区启动离岸贸易金融服务改革综合试点。依托临港离岸贸易平台和金融试点的制度优势,“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有望加速实现。
姚洋在采访中还谈到了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看法。他表示,与出口相比,其更多关注内需的增长与恢复。“随着制造水平的提升,中国出口产品开始给欧洲等区域带来压力。我们不能把‘宝’都押到出口上。扩大出口可以作为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对冲,但是长期来看,要更关注内需提升。”
“如果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消费结构,可以发现国内服务性消费占比还是较低,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作为提高消费的重要抓手。”不过,姚洋也表示,发展高端服务业将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应该更多聚焦在房地产市场稳定以及地方财政问题的解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