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市的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从严监管下亿元罚单频现……自2024年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落地以来,市场生态发生了诸多积极变化。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资本市场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更具包容性,示范性案例频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推进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是过去一段时间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主线,目的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投资者结构的优化以及投融资机制的完善,促进资本市场改革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更好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与吸引力。
资本市场向“新”力十足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促进三者良性循环是当前和今后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也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过去一年间,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创板改革“1+6”政策、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等举措相继出台。随着科创板、创业板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的完善,科技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面临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年内新上市公司中,超过九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尤其是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推出以来,上交所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增受理了15家企业IPO申请,其中4家为未盈利企业。
不仅如此,耐心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北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孵化器”“加速器”“推进器”等效应持续释放。
一位创投机构的合伙人表示,随着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各环节政策的齐备,以及二级市场行情向好,创投“募投管退”链条正趋于完整,创新生态进一步形成,一大批上市公司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龙头或隐形冠军,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一些领域形成了资本和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局面。
不仅如此,支持科技创新的资本“活水”正通过各个渠道持续涌入。截至目前,科创板ETF共97只,规模合计约2800亿元。科创板已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的板块,指数化产品在吸引资金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资本市场能够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更精准匹配科技创新在时间、空间、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求。在跨期配置方面,长期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能够容忍企业短期内的亏损和不确定性,形成与科技企业发展周期相匹配的资金供应。
并购重组赋能转型升级
A股市场并购重组已进入“活跃期”。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A股市场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全市场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突破210单,贴合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本轮并购重组潮的特点之一。
从重组目的来看,A股公司的重大重组事件中,多为聚焦主业和以产业合作为目的的重大重组,包括横向整合、垂直整合、战略合作等,合计占比超过五成。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创业板的并购重组数量居多,电子、汽车、计算机、医药生物等前沿科技板块并购规模突出,一些传统行业也在探索运用新技术转型升级。以钢铁、机械行业为例,今年上半年,沪市这两大行业以技术创新破解“内卷式”困局,向高附加值领域跃升,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5%和21%,转型成效显著。
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指出,并购重组已成为上市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通过并购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可以绕过长期研发投入的“试错成本”,缩短技术迭代周期。同时,围绕主业产业链并购,能打通“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推动技术、数据、场景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引导的并购更能强化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特别是“并购六条”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多种支付工具实施并购重组,更是激发了上市公司并购的积极性。多家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定增募资、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方式实施并购。
田轩表示,通过定向可转债或定增募资等方式,企业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短期现金流压力的情况下完成并购,创新支付工具如股份支付、可转债等能够帮助企业避免过度依赖现金支付,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实现股权结构优化。此外,创新支付工具还能促进资产、技术、市场和渠道的整合,推动产业升级。
从严监管促生态优化
严监严管是维护资本市场“三公”秩序和护航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必然之举。过去一年间,证监会公布多起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涉及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资本市场“零容忍”震慑作用凸显。
仅今年以来,就有超30家公司因为财务造假收到监管部门罚单,其中收到过亿元罚单的上市公司有5家。退市公司被处罚,更体现了监管不允许“一退了之”的态度,打破部分主体“退市免责”的侥幸心理。
当前,已经逐步形成全链条依法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犯罪的常态,在行政执法领域,构建起了“长牙带刺”的全方位追责体系,同时,民事追偿体系进一步完善,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适用场景更加多元,行政刑事衔接配合机制深化,配合着打大、打恶、打重点的执法策略,“不敢违、不想违、不能违”的市场生态加速形成。
李晓指出,监管部门依法从严对财务造假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全周期追责,大幅提升监管威慑力,将加速推动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资本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