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文
日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健全统计监测制度等5方面提出19项具体举措,推动扩大服务消费。由此释放出服务消费正迎来金融力量深度赋能新发展阶段明确的政策信号。
最新数据显示,服务消费的“压舱石”作用已愈发凸显。今年前8个月,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增速高出同期商品零售额0.3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出行、文体相关服务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旅游+民宿”“体育+培训”等新业态快速崛起,不仅重构了消费需求结构,更催生了大量个性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面对这一趋势,金融管理部门率先发力,央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专项举措,引导信贷资源向消费领域倾斜。截至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46亿元,同比增长5.34%。
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银行机构已展开创新探索并取得成效。中国银行印发《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工作措施》,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从家电、汽车扩围至家居、数码等领域;其分支机构更因地制宜推出“民宿贷”“嵊州小吃贷”等30余个区域特色产品,把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文旅产业链的“毛细血管”。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5.42%,客群覆盖从城市白领延伸至县域个体工商户。建设银行则通过消费金融专项行动,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6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61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63亿元,余额及增量均居同业首位。
但需清醒认识到,服务消费的特殊性仍对金融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与实物消费不同,服务消费涵盖餐饮住宿、养老托育、健康服务等12大领域,具有“无形化、轻资产、周期长”的特点,而当前金融服务仍存在诸多短板,如产品错配,“重抵押、轻信用”倾向仍存,难以适配民宿、家政等轻资产经营主体;客群失衡,资源过度集中于优质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小微企业、新市民等群体服务消费信贷可得性不足;场景融合深度不足,金融与消费的合作多停留在支付满减、分期还款等基础层面,未能真正深度嵌入产业链,未能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难以形成生态协同效应。
针对这些痛点,《政策措施》对金融服务作出系统性部署,其核心在于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支持体系。一方面,通过再贷款、差异化监管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并合理定价;另一方面,鼓励开发“经营贷+消费券”“信用贷+产业链”等组合产品,同时支持地方设立风险补偿资金,通过贴息、风险分担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形成“政府补一点、金融让一点、商家降一点”的三方共赢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消费动能,金融机构还需深化金融创新。首先,在产品端实现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场景开发特色产品,例如面向养老机构的“床位贷”、针对体育场馆的“运营权质押贷”,以及面向新市民的“服务消费信用贷”,通过大数据风控替代传统抵押,解决轻资产主体融资难题。
其次,在场景端推动深度嵌入。依托开放银行技术,将金融服务融入消费平台,比如在旅游App中嵌入“机票+酒店+分期”一站式服务,在家政平台开通“服务预购+资金托管”功能,让金融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最后,在工具端激活“信用价值”。充分发挥信用卡的消费撬动作用,一方面扩大“商户联盟”覆盖,将优惠从商超延伸至剧院、健身房等服务场景;另一方面推出“服务消费积分”制度,积分可抵扣贷款利息或兑换服务,形成“消费-信用-优惠”的正向循环。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服务消费占比已突破50%,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金融机构唯有以创新打破传统模式束缚,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