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实数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
记者获悉,下一步,我国将接续制定两化融合“十五五”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
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5G等融合,正给制造业带来效率跃升与产业生态重构。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5G工厂平均产能提升19.6%,5G+AI质检、精准设备控制等智能化场景不断涌现。
“当前两化融合不断迈向纵深,持续向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具体产品渗透拓展。”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实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迭代发布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探索工业数据空间建设,加速数据要素在制造企业各环节的深度渗透。
记者获悉,围绕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相关政策举措将制定出台。
其中,我国将接续制定两化融合“十五五”发展规划,创新两化融合方法机制,夯实软硬件供给基础,强化工业互联网支撑底座,完善标准和服务体系,推动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握人工智能关键变量,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其中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此外,还将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双向赋能行动。
不少行业企业正展开探索和布局。近日,记者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走进位于陕西西安市的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在这家生产汽车变速器的龙头企业,机器人包揽了大部分的脏活、累活、重活——AGV(自动引导运输车)沿着预设路线穿梭搬运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埋头苦干”组装配件。与老厂区相比,法士特高智新工厂的亩均产值提高了近5倍。
“企业的智能化探索不止于此。”法士特副总经理陆成长介绍,高智新工厂目前引进了两台人形机器人,正在产线上进行实训。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可以执行复杂、非结构化的任务,未来它们将走出训练场,融入工厂生产。
不仅是制造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在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徐望镇,虫情监测与环境感知系统可以精准指导水肥调控与病虫害防治,使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约15%,推动猕猴桃、羊肚菌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洋县朱鹮保护基地里,AI声纹系统收集分析区域鸟类声纹,监测秦岭鸟类种群,为秦岭鸟类多样性识别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未来应鼓励大中小企业差异化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以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为抓手,推动高端装备、钢铁石化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前沿场景探索,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细分领域、点状创新的场景探索。此外,以应用带动人工智能与制造系统深度融合、驱动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加速创新。
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的背后,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目前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我国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表示,将持续提升5G和千兆光网覆盖广度和深度,加速推进5G-A、万兆光网试点部署,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同时,抓好技术创新与攻关,加速推动5G-A产品体系与高品质网络落地部署,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前瞻布局和培育面向6G的应用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