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美联储如约迈出降息步伐。
据新华社报道,美联储17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整至4.00%至4.25%之间。
这是美联储今年首次降息,也是自去年12月以来时隔9个月再度降息。
然而,对于这场号称美联储史上“最奇特”、最具政治色彩的议息会议,外界目光早已超越降息议题,投向未来的货币政策路径乃至美联储的独立性前景。本次会议又传递出哪些前瞻信号?
为何此刻扣扳机?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1月再度执政以来,美联储始终笼罩在“特朗普阴影”下。
从痛骂美联储主席到“策动”人事“政变”——威胁解雇鲍威尔、安插心腹顾问、企图罢免美联储理事,特朗普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施压“央行”,目的只有一个:立即降息,被认为意在抵消关税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纷纷扰扰中,美联储一直力顶重压“按兵不动”,如今扣动降息扳机,是否完全出于专业判断,还是也有几分迫于政治压力?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认为,美联储此次决定降息主要还是基于对经济实际状况的判断,兼顾市场共识与政治因素。
首先,就业数据走弱,显示美国经济疲软迹象。
数据显示,8月美国失业率升至4.3%,为近四年来最高水平,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美国6月份就业岗位减少1.3万个,是2020年以来美国首次出现单月就业岗位负增长。
相比之下,美国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环比上涨0.4%,均较上月数据有所攀升,但涨幅仍相对温和,被认为符合预期。
正如美联储声明所说,近期指标显示,美国上半年经济活动及就业增长放缓,通胀率有所上升。鉴于风险平衡变化,决定降息25个基点。
外界注意到,声明删除了劳动力市场稳健的表述,改为就业下行风险增加。
从声明内容来看,劳动力市场风险已成为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而此前对关税推高通胀的担忧已缓解。因为经济数据显示,通胀目前似乎经受住关税的考验。
面对“控通胀、稳就业”的双重使命,美联储的“天平”正向后者倾斜。
“相比仍然存在的通胀上升风险,经济下行风险更令人担忧。”徐明棋说。
分析人士指出,劳动力市场已经转入低速档,如果美联储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经济列车”失速。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将此次降息描述为“风险管理”措施,旨在应对当前复杂且充满“双向风险”的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走弱,同时通胀仍居高位。
但徐明棋不认为美国经济趋向滞胀。
“美国经济增长虽低迷,但仍高于1%的滞胀门槛,未陷入停滞;通胀水平虽未达到2%的目标,但未进入5%以上的高位区间,未来即使可能走高,但也不会大幅飙升。”
此次备受关注的美联储《经济预测摘要》(SEP)也显示出对未来美国经济的信心。其上调今年及明后两年的增长预期,维持对今年核心通胀率和失业率预测不变,但预测明后两年将下降。
其次,市场共识“难违”。
近期,美国股市屡创新高,利率前瞻工具也给出积极预测,说明市场对美联储降息已形成基本共识。如果再不降息,会打破预期,引发市场震荡。
最后,避免政治及舆论压力。
徐明棋指出,特朗普政府多次施压美联储降息,鲍威尔反复强调利率政策取决于经济数据,现在经济数据已出现变化,若再坚持不降息,鲍威尔可能会被视为故意在政治上与特朗普对抗,反而打破自身政治立场的中立性。
此外,美联储若违背共识不降息,也将面临更多舆论批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利率政策表决结果为11比1,只有被特朗普任命的新晋美联储理事米兰投下反对票,他主张降息50个基点。
本轮降息能走多远?
事实上,在本次会议前,鲍威尔就已“放鸽”,为降息做好铺垫。
是否降息以及降息多少已不是本次会议最大看点,市场更关心的是本轮降息周期会持续多久。
美联储此次也传递了未来政策走势信号。
从利率预测中位值来看,今年可能再降息两次,共50个基点,未来两年每年降息一次,各25个基点,2028年不会降息。
但是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对降息仍存在巨大分歧。
在7名美联储理事及12名地区联储银行行长共19人中,9人预计今年将再降息两次,2人预计再降息一次,6人认为不会进一步降息。
有评论指出:“美联储内部意见分化凸显未来政策路径充满挑战。”
由于鸽派与鹰派信号相互交织,市场显出不安情绪。
美联储宣布降息后,纽约股市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
在徐明棋看来,美联储后续利率决策仍将综合考虑美国经济增速、就业情况以及通胀水平,并在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寻找平衡。
“不过,鉴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美国经济可能承压,通胀仍有走高趋势,再加上政治施压,将加剧美联储的平衡难度。”徐明棋说,如果降息过快,可能推高通胀;若降息迟缓,又可能抑制经济与就业增长。
舆论还指出,政治“大象”将在未来美联储利率决策的“房间”里徘徊。
有观点指出,美联储新理事米兰“首秀”议息会议就扮演“异见者”角色,利用手中一票强势抛出特朗普的宽松版政策蓝图,试图给美联储一个下马威。
与此同时,围绕“解职风波”,特朗普与美联储理事库克仍在司法拉锯,料将闹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结果也将关乎特朗普能否掌控美联储。
可以预见,接下来,特朗普与美联储的博弈将更趋激烈。
徐明棋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考量和美联储人事变动将是影响货币政策走向的两个重要“参数”。
政策考量方面,特朗普经济政策重点是推动增长、增加出口,控制通胀则被放在次要位置。
然而,当前美国政府债务成本高,推出“大而美”法案又带来较大财政压力,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可能需要美联储快速降息以降低政府融资成本,同时压低美元汇率、促进出口,以减少贸易赤字。
人事变动方面,鲍威尔的任期将于明年5月结束,若特朗普举荐亲信担任美联储主席,美联储配合政府政策的倾向会趋于明显。
徐明棋补充道,美国法律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但现实中美联储并不享有百分百的独立性。
从历史来看,美国总统对美联储政策不满、施压其配合政府经济政策——如通过降息刺激增长和就业的现象并不鲜见,美联储也会在可控范围内配合政府。
但是,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进行人身攻击、执意解雇美联储理事,这些行为前所未有,显示其削弱美联储独立性的意图相当明确。
积极消极影响并存
美联储调整利率常被认为影响广泛,大到牵动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向、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小到触动普通消费者的钱包、房贷和就业。
那么,此番降息对全球乃至中国意味着什么?
徐明棋表示,就全球而言,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
短期来看,美联储降息带来利好。
大多数国家货币政策空间扩大,资金外流压力减小,对全球股市也可能带来刺激效应。
中长期来看,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胀。
如果美联储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再叠加高关税推高跨境商品成本,其他国家物价会随之上涨。
对中国来说,影响也是有利有弊。
美联储降息后,随着中美利差减小,中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会上升,外资流入中国市场的意愿可能增强。但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增大,而当前外部市场环境不佳,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