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A股结构性行情持续演绎,私募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第三方机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国内证券投资类百亿级私募数量已达92家。其中,百亿级量化私募增至45家,占比接近五成。整体来看,量化私募的崛起与主观策略私募的分化,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百亿俱乐部”持续扩容
今年以来,A股市场在政策暖风和基本面边际改善的双重推动下,走出了一轮结构性行情。私募行业,尤其是中大型私募机构成为这轮行情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根据第三方机构朝阳永续最新统计,截至9月12日,国内证券投资类百亿级私募已达92家,较今年1月末的80家明显增加。其中,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增至45家;百亿级主观策略私募为40家。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机构于年内新进入“百亿俱乐部”,其中量化私募成为主力军。
“多家机构进入‘百亿俱乐部’,主要还是因为市场热度上升,整体居民财富正向权益市场转移。”今年晋级百亿级私募的复胜资产总经理杜浩然表示。他表示,近年来私募行业用实际业绩证明了私募产品在财富管理市场中的配置价值,推动高净值客户从自己下场投资转向配置私募产品。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分析,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震荡上行格局,结构性行情凸显,私募基金凭借突出的业绩表现,不仅实现了内生的规模增长,也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流入。“私募行业经过多年规范发展,成熟度与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机构通过长期业绩验证,逐步赢得投资者信赖。”
量化策略与头部量化私募的强势扩张成为今年的显著特征。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表示,量化策略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随着市场风格向科技成长、创新药等新兴领域倾斜,量化策略能够快速捕捉市场机会,成为投资者较为青睐的选择。”
上海一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合伙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今年市场风格切换快、行业轮动加剧,这对量化策略非常有利。我们通过高频价量信号和机器学习模型,在AI、新能源、TMT等多个板块捕捉到了超额收益。另外,券商资管、保险等机构资金也加大了对量化产品的配置。”
募资端出现分化
尽管“百亿俱乐部”持续扩容,私募行业整体募资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头部量化私募与部分知名主观策略私募发行的产品备受资金青睐,而中小型机构的募资难度依然不小。
“市场到了这个阶段,私募整体规模呈现稳步提升的局面。”杜浩然表示。在他看来,行业规模还会继续上升,但不同策略对资金的吸引力会出现明显分化。
李春瑜也持类似观点。他说,虽然主流资金目前仍倾向于配置量化策略产品,但越来越多大型机构及客户开始积极关注主观多头策略,“我们能明显感知到客户对于主观多头策略产品的关注度在上升,增量资金开始流入”。
托合江预计,在今年年底前,私募行业募资端会继续呈现结构性特征。“量化策略在2025年全年可能会继续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尽管部分头部量化私募已开始封盘控制规模,但整体来看,量化策略在年底前仍可能保持较高热度。主观多头策略在年内表现分化较大,部分产品受益于科技成长、资源周期等结构性机会,但也有产品因风格错配而表现不尽如人意。”
有迹象表明,一些业绩突出、品牌知名度高的主观策略私募,旗下产品今年以来募资较为顺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业绩平庸或缺乏特色的中小私募,旗下产品普遍面临资金流出压力。
有私募人士表示:“私募客户不只是看短期业绩,更看重策略的稳定性、团队的可靠性和公司的治理结构。这也是头部机构越来越强的原因,而小机构如果在业绩表现、投研和策略特色方面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规模方面可能很容易掉队。”
差异化竞争成破局关键
随着私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对于中型私募而言,如何找到发展突破口?对于已跻身“百亿俱乐部”的头部机构而言,又将如何应对量化与主观赛道日益激烈的竞争?
“我认为,私募行业核心还是投研能力和服务能力两大能力的建设。”杜浩然说。无论是对百亿级私募还是中型私募来说,都需要确保投研能力能够始终维持在行业靠前水平,这是取得投资者长期信任的核心基础。此外,私募机构还需要协助销售机构对客户进行持续服务,包括产品运作回顾和市场展望等。
李春瑜建议,中型私募的破局之路在于聚焦特色策略打造、提升业绩的持续性与可追溯性,不断夯实投研团队与风控体系,并增强投资者沟通与服务,以持续积累信任。
托合江说,中型私募应避开与头部机构的正面竞争,通过加强基本面研究、提升策略灵活性来应对市场变化。“中型私募可聚焦特定行业、特定策略或者打造自身的能力圈,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竞争格局看,百亿级私募中主观与量化两大阵营预计会向多元化发展。李春瑜分析:“量化机构或依托技术迭代和策略创新持续拓展边界;主观策略私募则需深耕投研深度与风控能力,构建差异化优势。未来,两者有望在良性竞争中共促行业发展。”
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当前私募行业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单纯依靠市场贝塔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管是量化还是主观,最终都要回到阿尔法收益的持续创造上来。谁能更好地理解市场、更高效地整合资源、更持续地创造价值,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