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市,冀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新厂区内花草繁茂,花园式工厂景色秀美。100多条皮带通廊如丝带般贯穿全厂。
“过去烧结工序皮带通廊天天漏灰,拿扫帚从早扫到晚,一天下来全身黑不溜秋。”公司副总裁董慧军说,“如今,用料不见料、用煤不见煤。皮带机密封,外部皮带通廊也密封,双保险!”
3年前这家公司借助退城搬迁契机,在生态环境部门推动下,实现了生产链条全工序超低排放。
在“超低排放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大屏幕上跳动着全厂1766个环境监测点实时数据。“就像给工厂装上了‘环境心电图’。”操作员石振波形象比喻,“任何一个点位排放异常,系统都会自动报警。”2023年底,冀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被评定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
A级,环保绩效评级的最高等级,代表同行业环保治理最高水平。
武安市,因钢而兴,曾长期戴着“钢铁围城”的黑帽子,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垫底。如今,当地掀起“创A”绿色革命,带动钢铁、焦化、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蜕变。
加速淘汰低效产能。12家在产钢铁企业的7座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9座100吨以下转炉、1座80吨转炉,全部关停拆除。
推动生产流程再造。“我们将长流程炼钢转型为低碳、节能的短流程炼钢,吨钢减少1.6吨二氧化碳、3吨固体废弃物和75%污染物排放。”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鑫汇冶金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杜晓五说。
截至目前,武安市12家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创A”,当地重点行业A级企业达16家,占行业总数的84%。
在推动“创A”基础上,武安实施“靶向式”短板整治。因钢企集中,武安一氧化碳排放基数大,成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短板。
为了攻克难题,他们到广东、新疆等地借鉴先进经验,邀请科技公司、华北理工大学等技术团队,对符合催化氧化技术路线的烧结机实施减排改造。
“日减排约51吨!”2024年底,新金钢铁有限公司率先应用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深度治理新技术。“改造后,一氧化碳排放浓度从改造前约4200毫克/立方米降至约1500毫克/立方米。”公司环保部部长宋志华说。
2024年,武安市一氧化碳年均浓度为2.1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蓝天白云渐成日常风景。2025年上半年,武安市PM2.5浓度3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27%。优良天数为133天,优良天数比例达73.48%,同比增加30天,空气质量创有监测以来历史同期最优水平。
傍晚的武安洺湖公园,休闲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在带着孙子出来玩,空气清新,再也不用担心灰尘了。”市民王建军擦擦汗,指着天边的晚霞说,“这天这景,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夕阳映照下,远处钢厂的身影与武安城市天际线和谐共存,勾勒出一幅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
湖北潜江构建全链条体系推动垃圾分类落地
变“要我分类”为“我要分类”
一大早,湖北潜江市泰丰街道棉原社区都市华府小区,居民鲍芳霞送女儿去上学,顺道把头天晚上分类好的几袋垃圾带下楼。
在智能回收箱前,她用手机扫码启动垃圾分类小程序,将快递盒、饮料瓶投入箱内,系统自动称重1.8公斤,手机到账0.9元。随后,她来到一旁的垃圾分类定时投放点,在引导员舒代英的引导下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入相应的桶内,获得积分2分,由引导员记录在本子上。
“刚开始还不太习惯,现在我们全家人都很自觉。”鲍芳霞笑着说,从今年4月开始,小区居民可以通过预约保洁人员上门或者直接投放等方式,自行售卖可回收物,还可通过垃圾分类赚取积分,兑换奖品。除了传统的4类垃圾,小区里面还专门设置了建筑垃圾暂存点和大件垃圾暂存点。
潜江市今年5月印发《2025年潜江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明确持续抓好前端垃圾分类投放,居民小区按照有封闭式分类棚亭、有分类容器、有信息公示栏等“七有”标准配备垃圾分类设施。
“过去,一些地方垃圾分类落不了地,主要是和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分类设施、体系不完善有关。”潜江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潜江通过硬件升级改善投放环境,解决居民“不愿分”的顾虑;同时通过“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让居民从分类中获得实际收益,变“要我分类”为“我要分类”。
在园林街道三板桥社区御景豪庭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旁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居民积分排行榜。“以前扔垃圾就是顺手的事,现在能换东西,大家都更认真了。”居民王阿姨说,社区与周边超市、便利店合作设立“积分超市”,居民不仅能兑换洗衣液、抽纸、米面粮油等实物,还能兑换免费理发券等服务。
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还需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走进位于潜江市生态循环产业园的潜江君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只见一辆辆餐厨垃圾转运车开进园区,将垃圾倒进卸料仓,经过仓底螺旋提升、大杂筛分离、制浆分选等工序,最终实现水、油、渣的分离。“这个工厂今年1月投产运行,工厂每天处理餐厨垃圾超过60吨,目前,全市八成以上的餐厨垃圾都由我们收集处理。”公司总经理卫蔚然介绍,分离后的油脂进入油脂储存罐回收,无机固渣送至垃圾焚烧厂焚烧,有机固渣卖给有资质的企业制作有机肥,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我们采用市场化手段,引进相关经营主体,将全市120家大、中型餐饮店纳入收运范畴,并安排专门车辆收集居民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效避免‘混装混运’问题。”潜江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说,今年1至8月,全市餐厨垃圾累计收运9295余吨,约为去年同期的2.5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1.83%。
“要强化体系运行,全面加强科学管理,不断健全全链条垃圾分类体系,加强信息化支撑和智慧赋能。”潜江市委书记叶杨表示,潜江正在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年底前布局200个智能回收箱,推动形成可回收物处置闭环。
重庆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
家门口的“绿色客厅”越来越多
江风微凉,重庆市大渡口区大滨路绿道旁,64岁的王大爷正沿着长江边的生态绿道慢跑。
“以前岸边全是杂草乱石。”王大爷指着眼前的绿道说,“现在好了,道路平整,景色还美,每天来这锻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放眼望去,一条红蓝相间的彩色步道沿江蜿蜒,两侧蓝花楹、五色梅等植物随风摇曳,不时还有骑行者经过。
作为山城绿道网络的重要一环,大滨路绿道的蜕变,是重庆绿道建设的生动写照。像这样的山城绿道,重庆已建成530公里。它们如一条条绿色珠链,将公园绿地、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等有机串联,逐步构建起“连通生态、连通文化、连通生活”的全域绿脉网络。
绿色蜕变,不只发生在江畔步道,更藏在街巷角落的“微更新”里。大滨路绿道20多公里外的高新区西永街道永兴社区,原来蚊虫滋生的老旧小区闲置地块,如今成为居民们拍手称赞的口袋公园。
尽管占地面积不大,但公园里健身设施、休闲座椅、环形跑道等一应俱全。“原来没地方运动,现在一下楼,就能打八段锦,累了还能跟邻居们坐着聊聊天。”正在锻炼的邱大姐竖起了大拇指。
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方式,重庆把城市边角地转化为市民家门口的“绿色客厅”。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368个口袋公园,市民“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遇美”的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我们推进城市绿化,不仅是为了增绿,更是让绿色空间变得可观、可感、可亲近,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增绿添园”“增花添彩”等专项行动,重庆持续拓展绿色空间,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构建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城市公园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人居品质和谐统一。
每到周末,渝中区的珊瑚公园总是热闹非凡。开放草坪上,孩子们追逐风筝、奔跑嬉戏,几处野餐垫上传来欢声笑语;不远处,还有几个年轻人抱着吉他,轻声弹唱。
“公园不再只是看风景的地方,它兼具休闲、社交、文化等多种功能,成了人人能参与、能体验的共享乐园。”渝中区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怡笑着说,自开放共享以来,珊瑚公园已举办非遗集市、文艺演出、自然观鸟等各类活动超百场。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还专门增设休闲驿站,配备自助贩卖机、共享充电设备、免费直饮温水及休息桌椅,一站式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如今,重庆235座城市公园、356处共享点位向市民开放,涵盖草坪露营、运动健身、文化展演、技能培训等多样化功能,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市民都能参与其中,在传承城市文化、涵养市民精神的同时,切实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