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旧屋修缮“又快又好”
“之前房子外墙风化、墙体脱落,阳台构件钢筋裸露,看着就心慌。”家住江苏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114号楼的李新华,指着刚完成加固修缮的房屋说道,“现在好了,借助老旧房屋安全保险,修得又好又快,心里踏实多了。”
李新华所在小区因建设年份较早,没有专项维修资金,长期面临资金难题。此次修缮,经费是如何解决的?
“多亏了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充实了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资金。”徐州市房屋征收和房产保障管理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张鑫说。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首批试点城市,徐州市曾尝试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资金。但面对房地产市场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的新形势,徐州市转而探索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纳入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资金,构建起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这一调整不仅契合政策导向,更彻底改变了过去老旧房屋公共账户‘没钱可用’、维修靠居民凑钱的困境,为房屋体检、应急维修、保险投保提供资金。”张鑫说。
除去房屋修缮,李新华还发现了小区的种种可喜变化:每个房屋单元均安装了房屋信息二维码,业主能及时了解房屋的安全状况;保险公司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巡检房屋,对危险构件进行预防性处置等。
李新华眼中的变化,也是徐州市试点探索的一项重要议题。老旧房屋不仅需要修缮,更需要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尤其是预防性保障。试点过程中,徐州使用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资金,为2002年以前建成、没有筹集专项维修资金的多业主住宅投保老旧房屋安全保险,保障范围为房屋倒塌等事故维修及伤亡赔付,并配套第三方巡检服务。
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资金的有序利用,得益于各部门协同推进。“原来很多工作不是不想做,更多的时候是没有能力做。”张鑫解释,过去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年,徐州市通过了《徐州市住房公积金支持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三项制度’的资金来源、具体实施、监督使用等内容,为部门协同提供政策依据。”张鑫介绍,徐州市将房屋安全管理试点工作列入深化改革事项中,组建市级工作专班,在国内率先成立城镇房屋安全管理研究中心,围绕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课题攻关。
截至目前,徐州市在试点区域云龙区为2002年以前建成的1225栋多业主住宅投保老旧房屋安全保险,投保金额为750万元,为投保范围内的39栋C级危房安装智能监测设备,为部分危房采取应急加固措施。
安徽合肥市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打造城市“安全屏障”
走进安徽合肥市青阳路雨污水管道提升改造现场,巡查人员使用撬棍灵巧一掀,笨重的井盖被撬起。一个金属“听筒”紧紧地贴在管道外壁上,和其相连的是一根线缆,线缆另一端是安装在井口附近、巴掌大小的黑色主机。
“这台设备是管道施工监测仪。”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集团(安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昂辉告诉记者,城市地下燃气、供排水、电力等管线星罗棋布,贸然施工易造成破坏。
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这台设备正是成果之一,能用于监测、预警管线受第三方施工扰动的情况。
“设备集合了振动感知、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多项技术,可自动对管线的实时本体振动状态、周边扰动状态等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传至后台,待系统确认后,自动通知业主单位。”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介绍,和只能“听”到几十米外异动的同类型设备相比,这套设备监测距离长达1000米,优势突出。
“一旦感应到异常振动信号,系统自动触发警报,我们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赶至现场看护,实现从被动应急处置到主动风险干预的转变。”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主任严宁宁说。
记者在清华合肥院采访时注意到,这里已建成等比例、全尺寸综合埋地管线实验平台,多结构类型桥梁安全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巨灾科学中心科研平台体系。1000多名科技人才针对影响城市安全的新型隐蔽风险,实施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智能装备研发、工程系统设计。多项令人眼前一亮的高科技产品亮相,为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城市燃气爆炸防控难题,研发燃气激光芯片和探测器;针对供水管网漏损爆管引发路面塌陷,研发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2米;研发用于桥梁安全监测的机器视觉位移检测技术,在100米范围内可实现1毫米的检测精度……
“目前,安徽全省已构建起涵盖17万公里地下管网、1230平方公里地上建构筑物的立体化‘数据底座’,布设18.7万套感知设备实时监测3.1万公里管网及325座桥梁,实现城市主城区重大风险精准管控。”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合肥院院长袁宏永介绍。
江西九江市坚持海绵城市理念
建设“会呼吸”的城市
一场雨后,江西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街道四季公园弥漫着青草香,晨练的市民沿着步道慢跑,孩子在草坪旁嬉戏。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雨污交织、积水难消的洼地?
“以前雨天出门,得先探探水深,老人小孩稍不注意就会摔跤。现在下再大的雨,路面也干干净净!”居民王风华说。
作为江西省唯一一个比邻长江的港口城市,九江市水系资源丰富、地形条件复杂,如何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强水系环境治理,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金鸡坡街道的变化,来自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既能“吸”水,又能“用”水,更能“美”环境。
金鸡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郑章兵指着四季公园角落的一处水塘介绍,这是调节塘,位于地势低洼处,雨水在前池进行杂质沉淀后,经导流槽进入微型池进行细泥沙的二次沉淀,最后进入市政管网,起到将雨水缓慢释放的作用,减轻排水管网的压力。
不仅如此,公园还藏着下沉式绿地与雨水花园。这些设施不仅能调蓄、净化雨水,还与景观融为一体——青绿的草木间,雨水悄悄渗透进土壤,既解决了积水问题,又让公园多了几分自然野趣。
“我们不仅要让公园能‘吸水’,更要让它成为居民愿意来、喜欢来的地方。”浔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何麟懿说。如今,从街头绿地到生态绿道再到综合公园,浔阳区正用“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体系,给城市披上“绿装”。
完善生态体系之外,老旧小区的改造也透着海绵城市理念。在金鸡坡街道石化社区,建设者们交出了一份“问题导向”的答卷:新建排水沟同步海绵化改造,削减雨水峰值;铺设3000多平方米的透水沥青,让路面100%实现“透水”;种下下沉式绿地,摆放雨水桶,让雨水有了“好去处”。
“你看这雨水桶,能收集屋面雨水,过滤后用来浇花、冲路面,一点都不浪费!”石化社区党委书记徐博说。改造后的小区,变了模样:透水砖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新增的儿童活动场地、羽毛球场地成了居民的“快乐天地”,规划整齐的停车位解决了停车难题。
今年,九江市制定出台了《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方式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从工程措施转向生态方法、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目前,九江市已在86条城市绿道、28个公园绿地、32公里水系治理及90个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海绵理念,加快建设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山东枣庄市增强防灾救灾能力
“数字哨兵”助力防汛
“咚咚咚……”8月份的一天夜里,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叩开山东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聂庄村村民刘堪廷的家门。
“刘大爷,一会儿有大暴雨,您家后墙根那处排水口容易堵塞。”村里的网格员杨红霞带着工具候在门外。
一查看,排水口果然被堆积的淤泥和落叶阻塞。抄起铁锹,杨红霞和刘堪廷忙活起来。不一会儿,排水口便被清理通畅。
几十公里外,市中区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一片灯火通明,电子大屏上200多个闪烁光点组成了一张动态监测网。
“以前最怕暴雨突降,村里的大喇叭喊破喉咙也赶不及,如今,有了精准预警,工作安排有条不紊。”市中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主任李洪彬说。
精准预警来源于科技赋能。去年,枣庄市应急管理局上线了智能AI防汛抢险救援应急叫应平台,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及时通过语音呼叫和短信将暴雨预警重点推送给低洼地带居民,提醒他们做好预警准备。同时,平台会对辖区网格员下达一对一入户排查提示,实现灾害预警“入户到人”。
“永安镇雨势增大,赶快准备应急物资。”收到平台提示,杨红霞又奔向村里的应急救援点,准备救生衣、应急食品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2023年,永安镇建立起20平方米的应急救援点,储备有灭火器、抽水泵、救生衣、应急食品等物资。截至目前,枣庄市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73个应急救援点,年底将实现全市村(社区)全覆盖,形成“15分钟应急圈”。
不仅如此,枣庄市还充分利用公园、学校、文体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建设“平急两用”应急避难场所。
“紧急通知,预计1小时后有强台风登陆,请居民立即前往人民公园避难场所!”……周日下午3点,市中区人民公园,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广播,一场台风预警演练打破了公园午后的悠闲。
广场上正在跳舞的队伍迅速散开,网格员李桂兰立刻掏出手机:“呼叫楼栋长,统计人数,疏散社区居民。”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冲向广场一侧的仓库,搬运帐篷、急救包等应急物资。不到一小时,200多名群众都已转移至指定区域。
“平时”是公园,“急时”是避难所,人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市中区重点打造的“平急两用”示范性工程,公园内的水、电、标识、建筑等配套都专门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的仓库内储备有急救用品、饮用水、灭火器、沙袋等应急物资,周边还配套有应急医疗设施,可以满足近万人的避难需求。
在枣庄市,像人民公园这样的“平急两用”场所如今已有20多处。“平时用得着,急时用得上,心里很踏实。”李桂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