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城市高架桥下建公园、社区闲置空地变邻里会客厅……在四川成都街头漫步,多处小微公共空间改造创意十足。
这些由城市中缺乏合理规划、未充分利用的剩余空间改造而来,可供市民休闲、娱乐、交往的高品质空间,在成都被称作“金角银边”。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截至去年底,成都累计打造“金角银边”848处。今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成都市相关经验做法入选。
“金角银边”本是围棋术语,指的是棋子落子位置不同,抢占先机的效率不同。对城市而言,这一概念同样颇有意义:合理利用位置优越的小空间,能够发挥大作用。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如何巧用“边角料”营建“新空间”?近日,记者在成都探访。
改哪里?
充分利用桥下、街旁、地下、屋顶、低效用地等7类剩余空间
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绿意盎然。
在成都双桥子立交桥下,昔日杂乱无章的闲置空间已悄然焕新:爬山虎一圈圈缠绕,将灰扑扑的桥墩裹住,一座篮球公园坐落其间,一些市民正在场上挥汗如雨。
瞄准、起跳,市民张晨投出一记标准的三分球。“这里太阳晒不着,空气流通还好。”张晨满意地说,从家走过来也就10多分钟,自己常来锻炼。
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命题。一些城市中心区绿地不足、休闲空间不够,土地开发却已接近饱和,很难扩展增量。同时,受地形限制、历史遗留等因素影响,一些闲置的“边角料”地带如不能有效盘活,也会带来“脏乱差”、违规侵占等问题。
2021年11月,《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出台。这份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编制印发的文件提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充分利用桥下、街旁、地下、屋顶、低效用地等7类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同年,双桥子立交桥被纳入首批试点。
总高20余米,六层车道弯曲错叠,双桥子立交桥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立交桥。该桥始建于1992年,桥下空间一度利用率低,存在车辆乱停、杂物乱堆等问题。周边社区则缺少篮球场等运动场地,居民去体育馆得跑老远。
得益于“金角银边”工程,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拆围植绿、见空补绿,累计在双桥子立交桥下完成2.7万平方米绿化景观提升,并同步招标建设了面积1800平方米的篮球公园,于2022年5月建成开放。
“桥下空间一体规划、集零为整,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休闲综合体。”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街道三街坊社区党委副书记范敏介绍,改造后的双桥子立交桥下,不仅新建了篮球公园,还规划了茶馆、花卉市场等休闲场所。
循着阵阵花香,步入双桥子立交桥花卉市场,绿萝瀑布般垂落,各色鲜花争奇斗艳。花卉店主张念强手持剪刀,正在小心修剪枝叶。记者走近时,惊动了水缸里的锦鲤,红尾一甩,溅起零星水花。
“新街景小而美,给街坊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张念强说,以前,双桥子立交桥下环境脏乱,不少行人常常绕道走;现在,每天都有居民来此休闲运动、赏花观鱼、喝茶聊天,“我家花卉生意也越来越好。”
在公交枢纽站停车楼楼顶打造综合运动空间,在街头设置兼具阅读、展陈等功能的留灯书屋……“盘活背街小巷闲置资源,唤醒家门口的沉睡空间。”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园林绿化处副处长梅杨说,通过梳理7类城市剩余空间,成都实施了一批“小、快、灵”项目,持续满足群众绿色休闲、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停车出行等需求。
2024年起,成都将“金角银边”打造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大至全部区(市、县),并计划在今年底前,累计完成超过1000处“金角银边”的打造。
怎么改?
综合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地区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特色等多重因素
走进成都市金牛区抚琴邻里会客厅,紫藤花廊曲径通幽,竹椅方桌错落有致,街坊们三三两两围坐,喝着盖碗茶,摆起“龙门阵”……
眼前的居民休闲好去处,几年前还是私搭乱建的闲置空地,被小棚子挤得满满当当。
2021年,成都市启动打造“一环路市井生活圈”。以此为契机,毗邻一环路的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利用闲置地块规划建设邻里会客厅,被纳入“金角银边”工程试点。
改造如何“改”到居民心坎上?
“改造前,我们开了几十场坝坝会。”西南街社区党委书记罗雅爱介绍,西南街社区由89个院落组成,住着约3万居民。社区干部上门问需,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在老院落住了近40年,年逾七旬的居民刘建华一直盼着有个休闲的地方,与老伙计们喝喝茶、下下棋、听听戏,“老社区,老年人多,和我有同样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数。”
修起花廊,建起茶苑,搭起舞台,社区居民的期盼逐一变为现实。
听民声,解民忧,不仅体现在大的规划上,也落在小的细节里。
招呼记者步入花廊,刘建华指着一处台阶说,这儿的台阶以前修得高,很多老年人上下不方便。社区征求意见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原本想着就是件小事,早点晚点解决没什么关系。没想到,仅过了3天,两级台阶就改成了三级。”忆起当时情形,刘建华赞不绝口。
改造难免触及部分人的利益,遇到一些阻力。怎么办?社区的办法仍旧是依靠群众。
邻里会客厅所在地,曾被4家一楼住户占道搭棚、经营茶铺。改造先得拆违,其他几家工作还算好做,但到了魏霞芳(化名)这里,阻力较大。“我在这儿卖茶20多年了,从买房起,这棚子就在,凭什么拆?”她情绪激动。
咋说服?罗雅爱和街坊邻居一起上门做工作。
“你在这儿卖茶多年,对铺子有感情,我们都理解。但建邻里会客厅是为了大家,你说合规,那把房产证拿出来对比一下嘛。”罗雅爱话里柔中带刚,边安抚边说理,魏霞芳的情绪平复了些。
“已经占道20多年,以前没拆,不代表就能一直占着”“拆了统一改,环境变好了,你住着也更舒适”……街坊们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讲,魏霞芳意识到自己不占理,终于松了口。后来,大家又几次登门,魏霞芳最终同意拆除。
如今,旧棚子拆了,支起了统一设计的遮阳伞,院中的杂树清了,种上了银杏树和紫藤花。魏霞芳在茶铺原址经营起了新茶苑。“当初拆的时候舍不得,现在看来拆对了。邻居们更乐意来了,我们的茶位比之前多了一倍。”托着茶盘,拎起茶壶,魏霞芳笑盈盈地朝顾客走去。
“让居民相互做工作,有时候比我们管用。”罗雅爱由衷感慨。
在成都,实施“金角银边”项目,已形成“市民评议、专家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定”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建设单位与社区共同走访调研,综合考虑群众实际需求、地区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特色等多重因素,最终确定改建方案。
因附近不少居民喜欢遛鸟,西南街社区借鉴邻里会客厅的建设经验,将另一小块空地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平整了地面,修建了木亭长廊,起名“杏园”。养鸟爱好者们坐在园子里、长廊下,喝茶、打牌、交流经验。“早上来,晚上走,能耍一天。”居民钟先华笑言,在这里生活,幸福得很。
钱哪来?
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多元主体参与
一处桥下空间,改造预算上百万元。“能回本不?”在双桥子立交桥下空间项目启动之初,双桥子街道不少工作人员都犯嘀咕。
“经营权有偿使用”“以用代管”……在“金角银边”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成都市探索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建设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多元主体参与,避免政府“大包大揽”。
2021年底,双桥子立交桥下空间项目招标,4家企业带着设计方案竞标。根据建设运营方案、报价等综合评议,四川搏风体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年22万元的价格拿下经营权。
有了经营权,企业实施改造。从地面平整到设施建设,历时5个月,总投资200多万元。“篮球公园建成后,企业通过参与项目评选,拿到了政府‘以奖代补’资金,但我们瞄准的还是长期效益。”搏风体育负责人刘雨杰告诉记者,企业通过收取一定的篮球场门票用于场地维护,同时引入体育装备等丰富业态,确保长效运营。
在金牛区星辉东路与马鞍南路交会处,隔老远,便能瞧见一栋有着钢结构外框、上下种满绿植的6层小楼。红色砖墙、银白色留声机造型的滑梯镶嵌其中,吸引了来往行人。这处名为“留声记·1982”的建筑,前身是成都建工第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老办公楼——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一度闲置破败。
蝶变离不开真金白银。政企共同投入数千万元改造资金,其中企业投入1800万元,占比近四成。
企业为何愿意投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留声记·1982”项目负责人胡晗坦言,“空间位置好,又有政策支持,看得到运营前景,这是我们参与改造的信心所在。”
投资前,在方圆两公里范围内,企业运营部门及设计团队现场考察了好几回,从周边公司到临街商铺,再到社区居民,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算经济账、算长远账——
建筑地处“夜游锦江”消费商圈,周边有匠人里、北门里·爱情巷等特色文化街区,人流量大,商业开发潜力足;建筑结构加固、外立面改造等由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主要用于内部装修、消防设施改造等,成本共担;企业改造运营过程中,政府提供优质服务,相关事项一站式办理,创业生态好……
“账算明白了,我们坚定了投资的决心。”胡晗回忆。
企业投资参与改造,运营格外用心,引进并动态调整业态,将此打造为集办公、商业、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空间。目前,已入驻文创、餐饮等企业40余家。
建设需要资金,管护还需持续投入。怎么办?
与双桥子立交桥同期改造的永丰立交桥下空间,按照“以用代管”模式,倡导空间内的经营商户认领公共区域,参与景观维护,降低管理成本。
负责武侯区多个“金角银边”项目建设的成都武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则采用招募“城市合伙人”的方式加以解决。
作为武侯区的一家国有企业,成都武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700万元,建成15个“金角银边”项目。为保障后续管护投入,公司将与作为“城市合伙人”的运营商签署联运合同,把5处具有经营潜力的“金角银边”纳入联运范畴,获得收益用于15处“金角银边”的管理维护。
“‘金角银边’设施不同,承担功能也有所区别。”成都武侯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运维保障部负责人罗德寅说,有的运动空间,比如足球场、篮球场等,合伙人可以通过限时低价收费、植入贩售机等获取收益,并将部分收益用于绿地养护。
“提倡以园养园,实现可持续运营。”成都市武侯区公园城市局园林绿化发展中心负责人何波表示。
咋用好?
聚人气,提升空间服务效能
上午10点,阳光斜斜切进抚琴邻里会客厅,手风琴的风箱缓缓拉开,《世界赠予我的》前奏流淌开来。一有时间,刘建华就和街坊们一块儿排练。作为社区秋枫合唱团副团长,会拉手风琴的刘建华,是团里的“配乐担当”,琴键上跳跃的手指十分灵活。
“邻里会客厅改造,让我们邻里之间熟络起来,以前哪可能像现在这样合唱啊,人都认不得几个。”在刘建华看来,正是“微更新”过程中大伙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才让环境变好了,也拉近了社区居民间的关系。31名音乐爱好者组建了社区秋枫合唱团,时常给街坊们进行展示。
除了合唱团表演,在邻里会客厅,社区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前不久,一场医保政策宣讲活动,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各类最新政策宣讲、育儿经验交流等活动,我们都会在这里开展。”罗雅爱说,通过特色活动,让邻里会客厅能够聚集人气,建得好也用得好。
“打造‘金角银边’,不是简单地在空间上做加法,更要让新空间吸引人、留住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周灵说,在“金角银边”点位,成都鼓励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普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空间的服务效能。
一放学,“留声记·1982”的中庭就挤满小孩。有的小朋友爬到二楼,从滑梯口往下滑,体验滑行的畅快;有的在喇叭口围成一团,研究起了“留声机”。楼内廊道四通八达,设计精致巧妙,市民游客穿行其间,乐趣无穷。
胡晗说,为了提升空间整体运营品质,增强社区黏性,他们不时开展系列活动,“前阵子,我们举办非遗游园活动,包括川剧变脸、非遗剪纸等,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参与。”
而在双桥子立交桥下的篮球公园,不仅每天都有免费开放时段,运营方有时还举办周边社区篮球赛或提供体验券等服务。“有互动,空间才能创造活力。”刘雨杰说。
周灵介绍,为让“金角银边”更可持续,有些地方还选聘“市民园长”“市民监督员”参与管理,密切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
街巷之间,绿意澎湃。社区“微客厅”、街头“文化墙”、精品“微绿地”、便民“运动角”……成都的一个个小微公共空间,持续被改造,不断被盘活,由此延展着一座城市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