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论坛以“数联古今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
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表示要着力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新路径,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交流对话、凝聚广泛共识,更好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筑牢数字底座构建保护体系
AI(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双重局限,为修复、保护、监测等考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对此,与会嘉宾表示,应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保护体系,传续文明根脉,共筑保护生态。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工具。”乌拉圭国家遗产委员会主席马塞尔·苏亚雷斯说,乌拉圭以数字技术生成珍贵文献的数字副本,通过非侵入式方式探索古物与遗迹,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虚拟重建等。
“科技让时光逆流,重现800年前的中国色。”AMD大中华区副总裁纪朝晖分享了该企业参与AI赋能文物保护的实践。在山西永乐宫壁画修复过程中,修复者把宋代、元代的壁画和绘画作品提供给AI大模型,把它训练成一个“顶级画师”,助力修复壁画。
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上,一项项数字化的文物保护成果令人赞叹:在山西应县木塔,联想研发的六足机器狗进入木塔内部巡检,在非接触状态下实现毫米级的文物细节还原,为预防性保护提供量化依据;在甘肃敦煌,“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重现敦煌藏经洞……
强化科技赋能展现多彩魅力
数字创新,除了保护文化遗存,还让文化激发活力、焕发魅力。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应鼓励应用先进技术赋能先进文化,借助创新手段,拓展沉浸式体验与活态传承。
“AI、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让公众得以突破时空限制,沉浸式走进历史场景,触摸文物精品,对话历史文明。”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说,以国家文物局与腾讯合作的“云游长城”项目为例,用户用手机即可随时随地“亲临”长城,“让文化遗产从‘专家专属’走向‘大众共享’,极大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公平与普及。”
位于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诸多考古成果吸引人们的关注。在主论坛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表示,陕西省文物局联合西影集团等单位,将MR全息可视导览与Vision Pro混合技术,融合应用于遗址的展示与活化利用中。“我们期望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更多公众参与文明认知,共享这场穿越4000年的时空之旅。”
“数字技术为文化瑰宝的保存、记录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安德鲁·斯坦斯表示,希望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以可持续的方式向世界观众分享文化遗产。
深化交流互鉴推动美美与共
与会嘉宾认为,应努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各国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合规共享。
“文化架起了对话桥梁,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媒介。”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弗朗西斯·高锐说。“赞比亚博物馆逐渐开始将展品进行数字化展示,同时对口述历史进行了良好的数字化记录,这得益于来自其他国家人员和设备方面的支持,特别是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赞比亚旅游部部长罗德尼·西孔巴表示。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介绍,西北大学不断强化丝绸之路考古科技创新,利用3D扫描、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等技术,为丝路文化遗产的监测、修复和复原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目前,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已基本完成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遗址典型文物的数字化提取和修复工作。
“数字敦煌”向全球公开展示了30余个洞窟的高清资源,“世界丝绸互动地图”汇聚99个国家丝绸文物数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以场景创新为纽带的数字化国际合作,凝聚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识,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