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记者注意到,这一路线图围绕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热蓄冷及氢储能等五大细分领域,提出了面向2035年各领域发展的重点产品、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以及发展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张彦莉:从国家层面来看的话,我们这个路线图还系统评估了不同技术产业链的一个发展情况。从企业层面来讲的话,我们也提出了发展的具体产品的相应指标,以及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一批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这款刚刚发布的储能系统是全球首款实现5年零衰减、并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单个标准20尺集装箱内即可实现6.25兆瓦时高能量,能量密度提升30%,整站占地减少20%。
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宽。在全球贸易重要枢纽的港口上海明东集装箱码头,正在进行燃油装备的新能源改造。
宁德时代重工产品工程师周工:专门开发了定制的电池包,电池的外壳上面做了电泳喷粉和涂装的工艺,是完全可以胜任港口的一个高盐高湿的环境。
不仅是电池的技术进步,记者了解到,当这些装备放下集装箱时,下落势能被巧妙地转化为电能储存,让码头运营效率提升20%。此外,这些车辆也在边工作边收集电能。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持续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推进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实现节能降碳、降本增效。
什么是储能?
什么是储能?把多余的电存入储能装备,关键时刻取出。既为清洁能源续航,也为城市提供可靠的后备能源储备。
记者了解到,在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阶段,电力储能已成为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障电网稳定与应急供电的重要基础设施。
按能量储存方式,储能一般分为三类:物理储能、化学储能与电磁储能。在规模与成熟度方面,抽水蓄能仍为规模最大且最成熟的电网级储能,长期用于削峰填谷、调频与事故备用,且全球在役与在建规模持续增长。
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其组装成本显著下降,成为推动电网侧与交通电动化快速扩张的核心动力。
新型储能产业:不断拓宽新应用场景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也迎来快速发展期,各类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福建宁德的三都澳海域,是我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过去,海上电力紧缺、用电不便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渔民。这两年来,当地探索建设“风光储充用”一体化项目,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数字能源管理系统为一体,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保障海上养殖可靠、绿色用电,为海上养殖储能应用提供创新模式。
而在内蒙古包头巴音风电场厂区内,这项梯次电池储能项目正稳定运行。利用退役大巴电池建成,已持续运行近四年,远超原定的一年示范期,取得显著成效。
在新疆喀什,华电独立储能项目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采用“构网型储能+常规储能”双模式建设,每年可在低谷时段储能11.4亿千瓦时、高峰时段供电10.4亿千瓦时。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已进入多技术并行、多场景融合的新阶段,从源网侧规模化储能到用户侧分布式应用,不仅在提升电网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更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