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为AI云服务投票,IDC(数据中心)中概股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两只IDC中概股——万国数据和世纪互联年内涨幅可观,其中万国数据年内上涨68.94%,世纪互联涨幅则更高,为107.81%。
9月12日晚间,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超2%,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其中世纪互联(NASDAQ:VNET)涨逾15%,万国数据(NASDAQ:GDS)涨超7%。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不仅是美股上市的中国IDC企业表现突出,A股数据中心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根据Wind数据,截至9月17日,中证全指三级行业指数成份指20只数据中心成份股有16只年内涨幅为正,其中最高者是数据港(603881.SH),年内涨幅98.36%。20只IDC个股年内平均涨幅25.17%。
中研网数据显示,2025年,已完工的东部数据中心空置率有望低于10%,出租情况良好,而贵州、内蒙古、甘肃等西部地区在“东数西算”政策推动下,预计数据中心投资超5000亿元,电费成本较东部低约40%,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东数西算”的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网络时延问题仍有待解决。
世纪互联上半年亏损
对于两只IDC中概股年内股价的优秀表现,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思远向记者指出,第一,AI云服务需求爆发。微软与Nebius达成194亿美元GPU云计算服务协议,甲骨文云基础设施收入同比增长55%,且预计2026财年增长77%,行业增长预期强烈。第二,龙头企业业绩亮眼。Wind数据显示,万国数据二季度新增签约面积2.27万平方米,使用率达77.5%,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11.2%;世纪互联虽亏损,但基地型IDC收入同比增长112.5%,订单储备充足。第三,政策与资本支持。中国AI云市场预计今年大幅增长,叠加“东数西算”工程推进,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受资本青睐。
从今年上半年表现来看,万国数据实现营业收入约56.23亿元,同比增长12.2%;毛利润约13.34亿元,同比增长22.71%;归属于万国数据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约6.64亿元,同比扭亏。
2025年第二季度,万国数据新增数据中心使用面积22448平方米,同比增长14.1%,与过去五个季度基本持平。另外,该公司数据中心使用率持续提升,本季度达到77.5%。
跟万国数据相比,世纪互联虽然批发容量利用率低于万国数据,但增长速度也很可观,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0.26%,但净利润却亏损3507.37万元,同比下降102.28%。
世纪互联市场部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纪互联上半年的亏损,核心源于两方面:一是公司为推进业务扩张,新交付机房容量带来折旧增加,显著增加了当期成本;二是受公司上半年股价上涨影响,公司持有的部分金融资产产生了非现金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该人士表示,需明确的是,这两类因素均不直接反映主营业务质量。若剔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经营性损益影响,公司上半年实际应实现正向净利润。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指出,世纪互联上半年亏损扩大的原因是成本扩张与零售收入下行。2025年新增74MW运营容量,资本开支激增导致折旧摊销飙升。同时,一线城市价格战持续,零售业务收入下滑,毛利率降至30%以下。虽然E-JS02数据中心处置收益贡献8770万元,但96.7亿元的长期债务所产生的利息减少了净利润,亏损虽然收窄但规模仍大。
张思远向记者表示,世纪互联上半年仍处净亏损状态,核心压力来自财务费用抬升与折旧摊销高企。虽然收入保持增长,但利息费用与税费增加对净利形成明显掣肘;同时IDC行业重资产属性决定了从在建到投运早期的折旧摊销对利润的阶段性侵蚀。“经营层面,世纪互联强调‘批发业务’扩张带动收入增速与调整后EBITDA提升,但短期融资成本结构与到期债务分布,仍对净利润形成了约束。”张思远说。
净利润下降
从A股20家IDC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均有所上升,但净利润却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据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这20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66.32亿元,同比增长12.18%。但净利润合计仅为27.93亿元,同比下降了11.22%。
对于IDC企业出现的“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万力向记者指出,“增收不增利”是重资产扩张周期的典型特征。
第一,折旧摊销与前期资本化利息转费用在投运初期集中体现,利润端被动承压。
第二,电价、制冷与运维人工等可变成本上升,而上游设备材料阶段性涨价与汇率扰动,压缩了短期毛利空间。
第三,万力表示,在“抢电力、抢资源”的阶段,定价机制可能滞后于成本变化;同时,客户结构集中,大客户议价影响利润率表现。
“第四,加杠杆扩张与再融资成本上行,使净利润对利率与信用利差更敏感,形成‘收入走高、净利承压’的剪刀差。”万力说。
田利辉向记者指出,A股数据中心行业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是资本开支与价格战挤压利润。新产能带来的折旧摊销与零售机柜价格战,使毛利率从35%降至30%。
“第三方IDC服务商数量从2020年的50家增至2025年的81家,部分区域机柜单价同比下降5%—10%。”张思远补充道。
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指标在数据中心行业主要反映经营端的现金创造与成本吸收能力,能较好剥离重资产的折旧与税负影响,用来衡量机柜上架率、单机柜贡献、运维效率等“纯运营质量”。当行业处于上架爬坡、功率利用率提高阶段,EBITDA往往先于净利润改善。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20家IDC企业EBITDA合计66.3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9.12亿元上升12.18%。
对此,田利辉向记者表示,行业EBITDA升至66.32亿元,主要因为液冷技术降本、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以及AI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印证行业从“重投入”转向“高效率”。
万力向记者表示,EBITDA指标走高,背后是新增产能逐步投运、利用率抬升、规模效应释放与精细化运维降本的共同作用。市场对AI驱动的中长期需求预期并未削弱;即便短期供货与芯片链存在不确定性,机电土建与配电上量仍在推进,带动单位固定成本摊薄,推升EBITDA的弹性与韧性。
多家企业处于扩张期
从现金流表现来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述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从2024年上半年的-36.39亿元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4.8亿元。但记者注意到,只有8家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其余均为负。
田利辉向记者指出,现金流改善源于经营回款优化。现金流紧张因12家公司扩张投入过大、债务高企。A股数据中心行业仅8家现金流为正,反映行业“扩张阵痛”,头部企业借融资支撑,中小公司现金流承压。
万力向记者指出,IDC企业现金流仍偏紧,源于行业先天的高资本支出与长周期回款:土建、配电、制冷系统投入巨大,从工程在建到投运再到爬坡耗时较长;再叠加电价与能评约束、设备交付周期、客户上云迁移节奏的外生波动,使得经营现金流与投资现金流的错配在所难免。中小厂商若缺少低成本资金与稳定大单,现金流压力会更明显。
张思远认为,IDC行业整体现金流紧张的原因为:第一,资本开支高企。2025年行业计划新增机柜超100万架,单架成本约15万元,合计投资1500亿元,远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第二,应收账款回收慢。“行业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60天增至90天,部分企业坏账率进一步上升。”张思远说。
记者查阅上述公司半年报发现,多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都有扩张动作。
如奥飞数据在半年报中指出,今年上半年,积极推进廊坊固安、天津武清、张家口怀来、广州南沙、成都双流等大型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项目的建设与交付工作,营收规模及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实现大幅增长;城地香江在半年报中指出,公司进一步落地“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工程”“上海电信临港园区数据中心工程”“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B区B01、B02号机房楼EPC总承包项目”“安徽移动2025年至2028年芜湖数据中心工程”等项目订单,截至报告期末,“芜湖珑腾智算中心工程”已完成42MW机电设备工程施工与安装。
万力指出,在业务扩张的前期,资本开支与折旧摊销推高成本,利润受压;一旦电力落地、机柜上架与运维效率爬坡,边际利润将快速修复。关键在于项目投产节奏与客户锁定度,决定了亏损期的长短。
田利辉表示,业务扩张影响短期提升份额,但高能耗、区域错配成瓶颈。对策是推广液冷技术破解“双碳”约束,借力“东数西算”优化区域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行业需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以技术壁垒替代价格竞争,方能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