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算法,这一新就业形态下的无形“指挥棒”,正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全国总工会推动平台企业就劳动规则展开集体协商的背景下,9月18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货拉拉在深圳召开了全国首场算法协商恳谈会,与司机代表签署了《货拉拉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专项协议》(下称“专项协议”)。此举旨在将平台内一部分模糊的算法规则,转变为清晰的劳资共识。
与此同时,货拉拉在官网增设“算法公开”入口,详解了行为分与订单取消的判责逻辑,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算法黑箱
随着平台经济发展,中国灵活就业群体已超2亿人。由于他们与平台间不存在传统劳动关系,为其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重要民生议题。对此,顶层设计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3月,人社部在介绍年度重点工作时明确,将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准备将试点省份由7个增加到17个。
当政策端聚焦于“兜底”的硬安全时,对算法等日常劳动规则的公平性协商,也成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另一个重要切面。
对于数以百万计的货车司机而言,算法既是“饭碗”,也可能是“枷锁”。它决定了订单的分配、收入的计算,也掌控着奖惩与淘汰。然而,由于其不透明的“黑箱”特性,长期以来,平台与司机之间在诸多关键问题上存在认知鸿沟与潜在矛盾。
这些矛盾点主要聚焦于六大核心领域:服务收入与费用保障、货主与货源管理、劳动与安全保障、以及直接影响司机接单资格的行为分与激励机制。
其中,订单取消后的责任判定,是司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司机代表在会上提出了长久以来的疑问:“取消类订单判责是否会偏袒用户?”这直指“算法黑箱”下最容易侵蚀信任的环节。
从“黑箱”到“明盒”
面对司机关切,货拉拉此次给出的解决方案可以归纳为“协商”与“公开”并行。
“协商”的成果转化为一纸《专项协议》。协议明确了抽成规则、分播单机制完善、司机健康与福利等细则。针对司机提出的疲劳驾驶问题,平台明确了“司机疲劳驾驶防控策略”,将对“连续驾驶4小时未休息20分钟”及“每日累计驾驶超8小时”的司机进行系统自动不间断提醒,并计划投入3.38亿元用于相关治理优化。
针对运费拖欠这一行业痛点,协议明确试点“到付运费保障”,平台年投入将超1000万元用于帮催帮付。此外,对于离异或独自带娃的特殊司机群体,平台也承诺将在子女助学、困难帮扶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而“公开”,则是一次更彻底的“开箱”。在其官网新增的入口中,货拉拉再次明确了取消判责的底层原则:“判责必须充分取证,证据不足一律无责”。官方解释称,平台不会偏听单方说辞,若用户存在过错而司机仅有轻微过错,则会豁免司机责任。
为了印证这一原则,货拉拉方面给出了一个数据:目前,在所有取消订单中,最终判定为司机有责的仅占4%。
“平台能否出台举措防止司机疲劳驾驶?”司机代表张伟昌提出问题。企业方代表朱显文回应称,平台已建立防疲劳机制,并计划今年投入3.38亿元,用于优化疲劳驾驶提醒及超速、超载治理。
“算法是影响司机抢单公平、保障司机权益的重要一环,”货拉拉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柯姗表示,“未来,平台将定期召开协商恳谈会,保障司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预示着,围绕算法的对话与博弈,将成为平台劳动关系中的一个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