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初与日本达成的贸易协议正式生效以来,美国政府正探讨如何利用日本承诺的5500亿美元投资重振本国制造业。
目前特朗普政府正与日本团队讨论过使用部分5500亿美元帮助在美建厂,但情况依旧变化多端,已有十余个提案仍在考虑。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美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提出在美建设燃气轮机及仿制药生产设施、投资新建核电站与能源管道等选项。
当前,美国制造业整体表现疲软。本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9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从11.9大幅下滑至-8.7。新订单与发货量显著减少,企业资本支出意愿持续低迷,招聘活动与投资意向仍未复苏,消费者信心亦未见明显改善。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帕莱什(Nico Palesch)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很难有信心预测美国制造业或所谓再工业化的实质性回归。
“一方面,制造商作为潜在投资主体,普遍对销售前景持悲观态度,因此不太可能大规模扩建产能。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工厂建设热潮主要得益于拜登政府时期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而特朗普政府削减了相关补贴,仅靠关税难以支撑广泛的制造业复兴。”帕莱什说。
用关税威胁投资
本月初,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实施美日贸易协议。协议签署后,两国政府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和一份谅解备忘录(MOU),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治理结构、决策流程与利润分配机制。
根据该备忘录,日本应在特朗普本届任期结束前完成5500亿美元投资的分配。投资应流向关乎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行业,包括半导体、制药、关键矿产、金属、造船、能源(包括管道)、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
备忘录还规定,特朗普将设立一个由卢特尼克牵头的投资委员会。另一个由美日双方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将向该投资委员会提供建议,并提供项目推荐以及法律和战略意见。具体投资项目的执行、记录与管理将由美国商务部下属的投资加速器(U.S. Investment Accelerator)办公室负责。
根据安排,美国将向日本提交项目计划及投资金额以供审核,日本须在45天内回应并将所需资金以美元形式汇至美国。项目利润首先由双方平分,直至日本收回其投资额;此后利润分配比例调整为美国90%、日本10%。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日本主席戈维拉(Kristi Govella)分析称,该机制为美国政府提供了显著控制权。日本虽享有一定发言权,但需主动引导美方投资委员会考虑与其利益相符的项目类型。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分析称,日本在技术上可拒绝美方提议,例如存在其他有意投资的企业,但更可能出现的情形是日方因对特定项目缺乏支持意愿而拒绝出资。此时,美国总统保留加征关税的权利,且可随时调整税率。该条款明显旨在增强美国对日方的约束力,以促使其履行投资承诺。
近期,卢特尼克表示,美国与其他国家达成的贸易协议将带来“前所未有规模的美国工厂建设”。
他将日本的投资形容为一种资本召集(capital call),这在华尔街是指在项目确认后向已承诺出资的投资者请求资金。“当我们提出需求时,他们会给美国资金建设项目。如何融资是他们的事,”卢特尼克称。
前景不确定性很大
自特朗普于1月上任以来,多家跨国企业宣布了规模上十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白宫将这些承诺归功于所谓的“特朗普效应”。据白宫9月5日发布的事实清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带来了显著投资”,并“激励了制造业发展”。
然而,事实却是,清单上的部分投资计划早在拜登政府时期就已公布或启动筹备。例如,国防初创企业安杜里尔工业(Anduril Industries)于2024年8月完成15亿美元F轮融资,用于扩展自主武器制造业务,而该公司早在特朗普就职前四天已宣布选择在俄亥俄州建设价值10亿美元的制造工厂。另一家表示支持特朗普的循环纸品与包装公司普拉特工业(Pratt Industries)虽在4月重申将投入50亿美元用于“美国再工业化”,但该承诺实际早在2022年11月就曾作出。
同时,这些投资承诺何时落地仍充满不确定性。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业务调查委员会主席斯宾塞(Susan Spence)表示:“从决定建厂到工厂投产,至少需要三至五年,政策环境可能会完全改变。”
当前,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企业利润收缩、投资停滞。例如,农机巨头约翰迪尔(John Deere)今年8月表示,关税致使其销售额及营业利润同比下滑,其中钢铁与铝材进口相关成本高达约3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宣布将在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工厂裁员超过200人。
“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采取观望态度:暂缓投资、减少招聘,并严格控制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除非形成明确稳定的政策预期,否则这一局面难以改变。”斯宾塞说,若制造商对经济政策缺乏信心、无法判断其持续性,则投资回报难以保障,关税落地后的冲击是一次性的还是长期性的也难以判断。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今年以来,美国已减少3.8万个制造业岗位。大部分岗位流失发生在耐用消费品制造企业,如汽车、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制造商。
现有关税政策也可能即将面临调整。上月,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借助《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广泛征收关税的行为非法,但命令暂缓执行至10月中旬,以待最高法院复核。美国最高法院已同意加速审理此案,审查特朗普政府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许多美国企业不愿向特朗普政府申请财政援助,他们担忧未来需长期偿还政府贷款。据报道,近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多位企业高管举行私人会谈,询问如何支持其在美建厂。没有首席执行官直接请求资金支持,反而表示简化监管才是推动业务增长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企业在美国建立或扩展业务、调整供应链,美国制造商仍高度依赖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与零部件以维持运营。美国商务部此前报告显示,美国制造商69%的中间投入来自国内供应商,近三分之一依赖进口。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按价值计算,约94%的美国商品进口为工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