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0 03:04:50 股吧网页版
从“行业标杆”到“业绩承压”:小微金融模式如何突围?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郝亚娟 张漫游

  在民营经济活力奔涌的浙江台州,泰隆银行、民泰银行、台州银行三家城商行凭借深耕小微金融的独特路径,成为行业内闻名的“小微三杰”,亦是同业学习与借鉴的标杆。

  然而,随着宏观环境趋紧、金融监管收紧,以及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加速下沉市场,昔日的“行业标杆”迎来了新的考验。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分析称,大型银行凭借低负债成本,在客户选择和风险定价上具备明显优势,中小城商行目标客户被迫进一步下沉。如果在授信标准上显著放松,未来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将面临更大挑战。

  如何在大行挤压与小微风险双重重压之下,守住本土优势、实现差异化突围,已成为区域金融稳健发展和普惠金融可持续推进的重要议题。

  数据波动背后的行业困局

  从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泰隆银行和台州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均较2024年同期下滑,仅民泰银行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步上涨。

  2025年1月—6月,台州银行未经审计合并口径下实现营业收入58.6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0.29亿元,2024年同期,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5.4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6.66亿元;泰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4.22亿元,净利润为26.89亿元,2024年同期,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7.55亿元,净利润为28.40亿元;民泰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6.45亿元,净利润为7.33亿元,2024年同期,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2.99亿元,净利润为6.99亿元。

  这一分化背后,折射出的是小微金融整体环境的深刻变化。事实上,台州模式的独特性,在于以“短、频、快”的小额贷款支持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一模式曾与台州民营经济高速成长形成良性循环。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单一小微业务结构下的经营压力正逐渐显现。

  “银行在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时,尽可能兼顾监管要求和商业可持续性。自2019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以鼓励银行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在此背景下,普惠小微信贷余额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受到收入前景趋弱及房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和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信贷业务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薛慧如说。

  从行业背景来看,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普惠小微信贷曾长期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兴业研究数据显示,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出现下滑,2024年下半年普惠小微授信户数甚至转负。

  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和行业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中小银行的小微业务压力。兴业研究方面指出,在区域上,东南沿海地区小微贷款余额规模最大,而中西部增速较快、潜力较大。在行业上,批发零售业仍占据最高比重,但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显著。在风险层面,地方中小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压力更为突出。截至2024年年末,在披露数据的地方中小银行中,七成以上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高于整体不良率,个别农商行甚至超出两个百分点。同时,上市银行披露的个人经营贷资产质量也普遍承压。

  兴业研究方面分析称,未来小微企业自身以及银行普惠小微贷款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经营情况来看,小微企业目前在经历“增量不增利”的尴尬处境,虽然小微企业总数增长,但是利润总额却出现下降,部分行业小微企业“内卷”竞争。第二,相较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的生存挑战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和贸易争端中逐步增多。第三,相较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产品多元化程度较低,单纯通过银行贷款方式难以适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市场化地解决好所有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第四,从小微企业相对聚集的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经营情况来看,其行业偿债能力近年来并未出现明显改善,部分行业偿债能力甚至有所恶化,未来可能导致普惠小微贷款面临更大的资产质量压力。第五,在“反内卷”要求下,虽然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小企业将脱颖而出,但相较于供应链中核心大中型企业所拥有的经营韧性,大多数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小企业或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一边是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承压,一边是大型银行加速下沉市场带来的竞争,中小银行的小微业务如何应对挑战?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指出,大型银行业务下沉带来一定挑战,但中小城商行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第一,深化地缘人缘优势,提升服务和风控能力。在服务本地中小客户方面,大型银行更多依赖标准化数据进行规模化放贷,而中小城商行基于长期密切的线下互动,能够获得更多的个性化信息,进一步夯实客户画像和风险状况评估,进而完善精准营销、定价和风控体系,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二,深化灵活快速决策优势,提升客户满意度。相对而言,中小城商行与客户接触密切,且决策链较短,在服务的速度和灵活性上具有竞争优势,可以进一步完善“小额、快速、灵活”的产品体系,紧密贴合本地中小客户“短、频、快”的资金需求。第三,深化区域产业生态优势,提升综合服务效能。中小城商行植根于区域产业,与地方经济是融为一体的共生关系,可以进一步聚焦本地支柱产业,提供更加具有本地特色的差异化、定制化金融方案,深化与股东、合作伙伴、第三方平台、当地政府的合作,实现金融与非金融交互,将自身打造为地方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金融枢纽。

  差异化竞争破局

  “小微三杰”的困境,也是全国众多深耕小微金融的中小银行共同面临的课题。在大型银行不断下沉市场、利差持续收窄、数字科技重塑金融业态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传统线下关系和粗放式扩规模的时代已经结束。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优化风控体系、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是中小城商行在小微金融领域实现突围的核心方向。

  薛慧如指出,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小微信贷业务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有效的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普惠小微企业收入水平较低且抵押品相对有限,因此内生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加之利率定价方面的约束,给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压力。

  “对此,银行可以多措并举优化小微贷款的风控体系和降低不良贷款。”邵科建议:第一,线上线下数据相结合,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充分挖掘税务、社保、发票、现金流和物流等数据,结合线下互动交流走访等措施,交叉验证,有效洞察其经营情况和信用资质。第二,嵌入区域产业生态,优化风控体系。充分利用自身在区域产业生态中的地位,借助股东、合作伙伴、第三方平台、当地政府的力量,强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控管理。第三,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融入国家、省、市、县各级的“政银担”与“政银保”合作体系,引入贷款保证保险,按约定比例分散风险,合理降低风险敞口。第四,强化数字化风控体系。构建高频数据监控预警体系,实现对借款人经营情况和信用资质及担保物状态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处置、主动干预。

  记者从民泰银行方面了解到,近年来,该行一方面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另一方面加快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具体来看是通过内外部数据的有效融合应用,在贷款审批、贷后预警端设计不同风控策略为风控决策提供支持。

  此外,监管层面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46号文提出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倾斜核销资源,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具体地,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经营定位,探索可持续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差异化的良性供给格局。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关注重点业务风险状况,做实贷款风险分类,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倾斜核销资源。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监控和定期排查,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各级派出机构要督促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各项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做好风险监测分析,平衡好风险防范和风险容忍的关系,继续做好数据抽查核实,真实反映金融服务效果。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中小城商行在面对大型银行下沉市场竞争时,确实需要采取一些差异化策略来保持自身在小微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大型银行虽然有其规模和资金成本优势,但中小银行也有其灵活性和地缘优势。

  民泰银行的做法是深耕本地化服务,发挥区域优势,聚焦本地支柱产业,提供行业定制化服务,比如针对沿海地区的渔业,创设“渔贷通”地区特色贷款产品;产品创新与客户精准分层,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及产业特色设计差异化产品,如创设“e链通”“光伏贷”等贷款产品;同时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与大型银行利率之外的综合服务价值,建设组织机制保障,设置敢贷愿贷的长效机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