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年悦记者张雪)一道玻璃墙之隔,数台精密仪器持续低鸣运转,穿白色工服的技术人员正紧盯屏幕,一条条数据曲线悄然跃动。在北京亦庄电擎科技的实验室内,一套国产兆瓦级高功率密度航空发电系统正在接受严苛测试。
2023年底,电擎科技成功登陆北京“专精特新”专板,随之而来的是更快的成长节奏。如今,像它这样借助专板加速发展的科创企业,在北京已超过900家。
企业聚集专板成为科创成长新摇篮
走进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下称“北股交”),大厅显示屏上的数字昭示出北京科技创新力量的稳步增长。截至9月19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挂牌企业已达900家。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折射出北股交两年来的探索与尝试,也承载了一批中小科创企业对资本助力的真实渴望。
开板两年,专板已构建起三层梯度培育体系:孵化层234家、规范层509家、培育层157家。其中包括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19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近六成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整体研发强度接近24%。”北股交相关负责人告诉上证报记者,“其中有185家企业,年研发投入超过2000万元。”
2024年,专板企业平均营收规模达到7425.62万元,营收破亿的企业有171家,占比超过两成。
中科宇图是新入驻专板的企业之一。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空天信息与生态环境智能化服务商,属于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它以GIS与遥感技术为核心,融合AI大模型、大数据与云计算,为生态环境、通信、低空经济等领域搭建了空天大数据资源及智能化应用平台。
“我们来专板,最看重的是它提供的上市培育服务和绿色通道机制。”公司董秘陈龙坦言,“我们正在启动挂牌与上市阶段,这方面的服务机制非常受用。”
同样作为“小巨人”企业的合众伟奇,也从专板中受益。该公司专注于电力能源数字化领域,十年发展,已成为行业领先者,其多款核心产品在国家电网市场覆盖率领先同业。
多元服务构建企业成长生态
专板不只是一个培育企业的地方,更试图打造一套全方位的企业服务体系。北股交围绕专板搭建了“1直通+3赋能”体系,覆盖政策、资金、生态等多维度支持,并帮助企业直通更高层次资本市场。
最让企业感受明显的,是新三板挂牌“绿色通道”机制。合众伟奇董事长曹伏雷回忆:“我们去年4月26日通过‘挂牌审核咨询对接系统’进行申报前咨询,5月8日就拿到反馈,6月初报材料,不到两周就收到问询函,最后去年8月中旬就获批挂牌——比普通流程节省了将近两个月。”
融资对接,则是另一个实实在在的助力。在亦庄,电擎科技刚刚完成超亿元的A+轮融资。张文学说,进入专板之后,投资机构主动联系得明显多了,“去年我见了近100家机构,最后选了4家合作。专板给了我们曝光和信用背书,这对处于发展早期的科创企业特别重要。”
政策赋能也在持续推进。在北京市经信局支持下,全国首发的专板企业融资奖励政策正式落地,进一步激活了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动力。
“申报‘小巨人’的时候,专板组织的培训帮我们理清了材料准备的重点,我们也得到了专板组织的培训和辅导,这些对公司最终顺利过审提供了很大助益。”曹伏雷说道。
展望:持续优化,与服务共进
不久前,北股交基于AI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专板服务迈入智能化阶段。该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覆盖从初创、成长、专精特新、拟上市到出海的各个环节。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企业需求,专板也在持续调整和升级。北股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和梯度培育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投融资“白名单”机制,提升对接效率。
在债权融资方面,专板正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定制信贷产品,简化审批、降低成本、提高额度。与此同时,专板还将进一步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对接机制,将服务触角向早期延伸,更好发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服务功能。
企业也对专板赋能也抱有更多期待。专板上900家企业很多处于同一产业链,张文学说:“如果能加强协同,形成集群效应,对整个领域都是好事。”陈龙则认为,在低空经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专板可以发挥枢纽作用,帮助企业对接更多应用场景。
跨越亦庄、中关村、丰台、昌平……在这些企业的实验室、办公室与生产车间里,能感受到区域性股权市场正悄然支撑着一批中小科创企业稳健成长。
两年,900家企业,220亿元融资——这些数字背后,是专板探索服务的初步答卷。随着AI平台上线与制度持续优化,这片“沃土”还在等待更多种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