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宣布完成首个直投项目——苏州纵苇科技有限公司的出资。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是江苏省战新基金集群的一部分,基金运作模式为“母基金+直投”,正全力推进子基金筛选及储备直投项目尽调等工作。苏创投战新投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和子基金的投资额加起来有望注入200亿元左右。
同期的上海,当地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的新一批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出资将继续分别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并鼓励与符合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重点布局方向的龙头链主企业合作设立基金。
多项政策落地的带动下,今年地方政府和国资LP的出资活跃度明显提高。据执中ZERONE统计,2025年上半年机构LP出资中,包含政府引导基金及地方国资在内的政府资金占比从40.8%飙升至68.3%。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同比2024年上半年增长151%。
从各地举措来看,一方面,不断释放的政策利好,让政府资金LP在出资上更具信心,也在投向和运作上展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多地发文提出提高出资比例、优化返投政策等,正在进一步加速推动行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同于过去主要扮演“资本放大器”的角色——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撬动资金规模——如今,随着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剧,政府投资基金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出资,更要发挥产业引擎作用,成为地方政府培育产业生态的核心力量。
这一转变背后,体现出地方政府和国资LP在功能上的深刻进阶:他们更加重视基金的产业价值,推动“一产业一基金”模式落地,同时在筛选GP时,更关注其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赛道专注度。
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早在十年前,国内曾经历过一轮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的热潮。
据当时的市场数据,到2016年底,国内政府引导基金的目标规模已超过5.3万亿。它们的使命明确:多是通过财政资金“以小撬大”,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市场,壮大地方创业创新生态。
回望那段市场扩张时期,政府引导基金在创新资本供给、扶持创业企业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也留下隐忧: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基金设立规模超出当地经济和项目储备承载力,出现“有资金、投不出”的现象;另一方面,受制于缺乏专业团队和市场化机制,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不少基金处于“不会投、管不好”的困境。
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正在重塑这些基金的逻辑。其中的一项明显趋势,是政府投资基金在产业专项母基金模式上的探索。也就是说,政府类基金开始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的配置。
“违背规律的事不能长久,我们需要按照行业规律来设计和运作团队、流程、制度和打法。”一位市级国资基金管理人士告诉记者,政府投资基金必须重视专业化和市场化:专业化意味着团队建设、流程制度、投资打法都要符合行业规律;市场化则要求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人才流动机制,避免行政化色彩掣肘。与此同时,国有创投机构虽不同于民营机构,但仍需在市场化运作与国资使命之间找到平衡。
更重要的是,做产业母基金不是“换个名头”这么简单,而是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产业导向的投资逻辑。
这种转向背后有两重考量: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周期长、风险高,需要政策资金先行托底;二是地方竞争加剧,如果资金不精准聚焦,很容易“钱花了,产业没起来”。可以预见,未来省级层面的基金布局将逐渐由“大而全”转向“专而精”。
从“一产业一基金”到差异化竞争
近几年,随着地方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竞争的加剧,“一产业一基金”逐渐成为标配动作。
具体来说,各地普遍通过设立行业基金来强化产业集群培育,推动产业链延伸与落地。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热门赛道,甚至很多重点产业园区背后,都对应着一只产业基金,成为产业发展与资本联动的关键抓手。
“在基金层面越来越强调产业,出资上很多都是省市区联动,项目层面重大项目则由市和区共同推进。”在前述市级国资受访者看来,这种分工模式使得基金不再只是基金出资方,而是产业链条建设的核心工具。
“政府资金背景的母基金分工越来越细,让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要沟通的出资人。”一位科技型早期投资基金的合伙人告诉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和产业规划已成为跟踪政府产业导向的关键工具。在与政府LP打交道时,她和团队力求更精准地匹配——将地方的产业优势与基金已投项目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团队也会优先选择营商环境良好、项目更愿意落地的城市或园区,以此提升返投的最终转化率。
随着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推进,政府投资基金将继续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它们将不仅是资本的放大器,更是地方产业竞争的隐形战场。
一位华东地区政府投资基金负责人指出,需要注意地方在产业规划方面的同质化倾向。在他看来,要避免重复竞争、提升有效性,地方政府应更多立足自身禀赋,走出差异化路径。
具体而言,他提出了四个维度:其一,发挥区位优势,包括人才、产业链上下游等要素禀赋;其二,以有吸引力的政策形成虹吸效应,带动上下游项目集聚;其三,优化营商环境,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更显重要;其四,资金支持仍是关键。在他看来,这些举措有助于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培育新兴产业时形成互补,避免“同质化内卷”,从而真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GP遴选:拼的不只是回报率
随着基金功能从“资本放大”转向“产业助推”,地方政府和国资LP在选择GP时的考量标准也在悄然变化。
过去,GP最重要的“成绩单”是历史投资回报。如今,财务回报仍然重要,但已不再是唯一标准。更被看重的,是GP对细分赛道的理解深度,以及整合产业资源的能力。
这种逻辑转变在生物医药和新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前者要求GP团队具备科学背景甚至临床资源,才能筛选出有潜力的项目;后者则要求投资团队能够穿透材料、电池、整车等多个环节,与区域产业优势结合并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随着要求提升,GP的分化也在加剧。在如何看待自身角色的问题上,前述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人表示,她的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定位为地方政府的“外部助力”,不仅仅提供资金,还在投后方面积极协助产业对接与资源整合。从作为基金管理人的能力构建角度,正是因为在特定产业方向上的长期深耕,才让自己具备了与地方政府需求相契合的能力,而这也成为人民币基金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
过去十年,政府投资基金完成了“资本放大器”的使命: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放大,为股权投资市场输送上游活水。如今,它们正迈向“产业助推器”阶段——不仅优化投资逻辑,也在重塑地方产业发展模式。
这条进阶路径仍充满挑战:如何避免基金设立的同质化?如何在产业导向与市场规律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筛选真正懂产业的基金管理团队?这些仍是地方政府和国资LP需要持续解答的重要课题。
但值得欣喜的是,政府和国资LP的制度创新成果已然初步显现。带着对制度包容性的期待,一些GP子基金管理人不仅聚集创新资本、协调创新要素,还积极参与产业生态建设,力求在推动高质量并购重组、产业链延伸与强化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效。
有为的政府和加速激活的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着产业发展。政府和国资LP与GP子基金管理人正在形成合力,让股权投资在聚集资本、协调产业要素和推动产业链延伸中发挥更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