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集团旗下奢侈品牌用户信息遭泄露、印度支付网关Safexpay被窃取超过1618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41.84亿元)资金、美国最大的燃油管道运营商Colonial Pipeline因勒索软件攻击陷入运营停摆……近年来,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网络安全事件反复警示:网络“军火”的扩散与滥用正成为跨国威胁,网络攻击早已突破虚拟空间边界,成为威胁个人权益、企业运营、国家稳定的现实风险。
在数字化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今天,网络空间早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网络安全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守护网络安全,就是守护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守护国家发展的坚实根基。
从个人隐私到企业机密,从关键基础设施到国家治理体系,数字化进程在带来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前所未有地暴露于网络风险之中。网络空间的风险渗透已呈现“全方位、跨领域、高危害”特征。国际上,美国OPM数据泄露事件导致2150万条含指纹的敏感信息失窃,直接危及国家安全;哥斯达黎加政府遭勒索软件攻击,全国IT系统瘫痪近两个月,经济损失达年度GDP的2.4%;德国电池制造商遇袭致五座工厂停产两周,严重冲击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这些案例清晰印证,网络安全事故的破坏力已堪比传统安全危机,一旦防线失守,轻则造成数据泄露、财产损失,重则引发产业停滞、社会动荡。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勃兴正重塑发展格局。从关键基础设施到金融体系,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经济社会运行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度持续攀升。高水平网络安全如同数字世界的“免疫系统”,既能抵御病毒侵袭、保障系统健康运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安全环境,更是保护创新成果、激发研发热情的关键支撑。若知识产权频遭窃取、研发数据面临风险,企业创新积极性必将受挫。只有筑牢安全屏障,才能让各类主体安心投身科技攻关与产业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其安全有序流动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网络攻击导致的数据篡改、破坏或勒索,会直接冲击生产流程、供应链条和市场秩序;数据泄露事件频发,不仅损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益,更会动摇社会信任基础。随着数据量激增和处理活动频繁,数据安全风险呈现规模扩大、行业泛化、持续时间延长等特点,保护数据安全,就是保护创新动力、市场秩序和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视野看,欧盟出台《网络弹性法》、新加坡修订《网络安全法》、英国实施新《网络安全法》,均体现对数字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责任的严格要求,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安全法》修订完善,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构建科学精细、协同高效的法律体系,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网络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从企业到个人,从技术研发者到终端用户,每个人都处在网络安全防线之上。唯有加强全链条防护,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技术自主创新,才能筑牢数字中国的根基。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构筑高水平网络安全屏障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唯有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警惕,凝聚“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识,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才能让数字中国根基愈发坚固,让中国发展巨轮在数字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助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