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无论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都离不开大量人力支持,尤其是养老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数量显得尤为关键。前不久,第七批新职业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养老服务师”赫然在列。这一职业的认定,是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我国银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信号。
根据人社部的定义,养老服务师是指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定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质量评价管理、服务咨询转介、实务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能够综合运用养老服务专业知识和技术,组织开展关于老年人能力、需求、适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制定实施照护计划或服务需求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服务及开展服务指导,解决较复杂的专业问题,识别防范和处置各类服务风险,并对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管理。
因此,与养老护理员侧重生活照料不同,养老服务师需掌握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操作、康复辅具适配等复合技能,是由专业壁垒催生出的新职业价值。养老服务师的专业能力,可以有效填补养老服务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鸿沟。具体来讲,既能通过适老化改造降低老人跌倒风险,又能通过心理疏导缓解老人孤独感,更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帮助失能老人恢复部分生活能力。这种专业服务的供给,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抓手,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就业的新增长点。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研究起草《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和《初级养老服务师、中级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制度正在加快建设,而通过构建职业价值可量化、职业发展可预期、职业贡献可回报的生态体系,银发经济有望突破低端依赖,实现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跨越。
接下来,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把养老服务师纳入已有政策通道,让银发经济需求侧的资金活水精准滴灌至人才供给侧。以《“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作为评价标准,对养老服务师配备达标且绩效评价优秀的地区,在中央补贴基础上再予以奖励。结合《“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中“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要求,将“养老服务师”作为新增职业纳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5年度修订计划。该职业培训可在现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框架基础上,参照其课时设置、补贴标准及考核机制执行,加大对适老化改造、智慧设备运维的支持力度,以回应智慧养老与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现实需求,有力提升从业人员复合型技能水平。
还可以在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将经省级民政部门遴选、医保部门定价的“养老服务师服务包”纳入养老照护服务类产品,服务费用由具备资质的商业银行完成资金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