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20日,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在四川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内外300多位行业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产业链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以“锂向新质智胜未来”为主题,聚焦锂矿资源、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储能等热点赛道和话题展开讨论。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我国正以“双碳”战略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锂电产业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已经从“产业优势”迈向“战略优势”。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转型需求,我国锂电原料顶住压力,主动作为,实现资源保障、提炼创新、再生利用、国际合作四大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96.8万辆、693.7万吨,同比增长超过40%;动力及其他电池产量697GWh,同比增长了60.4%,出口127GWh,同比增长56.8%。值得指出的是,锂电原材料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碳酸锂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9%,整个产业保持了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的。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开幕式上指出,当前我国锂电原料面临三大挑战。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资源民族主义抬头、国内产业结构待优化、国际竞争格局重塑、锂原料产业正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亟待破解。
其一,国内资源开发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需求。我国锂原料优质不足的矛盾仍未缓解,供应保障仍存“硬缺口”。比如,江西锂云的平均品位从0.9%降至0.3%,矿渣消纳效力大;川西锂辉石在高海拔3500米处,尾矿库存指标不足,产能释放受限;青海盐湖的高镁锂比,存在提锂成本高和流程长的缺点;西藏盐湖生态敏感、能源短缺,开发难度大。
其二,国内锂资源的开发仍然跟不上发展需求。为保障锂原料供应链的安全,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增储上产”,我国新发现的“亚洲锂腰带”,从东往西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到2800公里,在这个重要稀有金属成矿带上,已经找到了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未来,通过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我国有望加快提高锂原料的自给率,对外的采购比例可以大大地减少。
此外,海外资源开发形势复杂风险加剧。资源民族主义与逆全球化思维回潮,给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多重挑战。拉美地区的政策收紧,墨西哥新矿法要求外资锂项目国有控股,抬高运营门槛。智利加速推进锂产业国有化,明确国家主导开发全周期,外资需要通过“国有控股”的公私合营模式参与。同时,ESG标准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卤水提锂高耗水问题引发了环保争议,部分国家借“绿色标准”限制我国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全球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
其三,产业价格链仍然存在人因波动。
过去十年,锂行业已经经历了两轮较大的价格波动周期,第一轮是在2015-2019年,碳酸锂价格从4.2万元低点涨到18万元的高点,2019年底又回归到4.8万元,期间,碳酸锂价格的峰值是最低点的4倍多。第二轮是2020年至今,2022年11月的价格最高涨到60万元/吨,后一度跌破6万元/吨。
2024年,锂原料企业暴利时代结束,锂盐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中游锂电正极材料“两头在外”,郑经理去库存的阵痛期,行业亏损较大;下游锂电池受到成本下行,毛利水平逐步修复。总体来看,当前整个锂电产业链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整个产业链的价格链正处于修复期。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葛红林会长呼吁,我国锂电原料的产业必须锚定“安全、创新、绿色、协同”四大方向,锚定国家战略,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
2025年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期间更是锂原料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引领”的转型窗口期。锂电行业企业需要跳出“短期利益局限,以”国之大者“的视野,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双碳目标及新型工业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