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0 06:29:21 股吧网页版
对话帆软CEO陈炎:AI不是炫技 做商业智能领域的“数据实干者”
来源:中国经营报

  19年时间,完成从5000元启动资金到年营收15.7亿元的跨越,这样的成绩,让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商业数据软件企业——帆软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帆软”),声名鹊起于国内软件市场。

  更令市场讶异的是,成立以来,帆软从未接受过任何外部融资,却连续8年蝉联IDC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份额榜首。这种“反资本周期”的成长轨迹,也让特立独行的帆软,成为近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不可忽视的观察样本。

  在资本密集型的软件行业,帆软的发展哲学显得格外另类。在公司注册地无锡,地方政府曾主动提出引荐投资人,却被帆软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炎婉拒。“投资人在这里拿不到分红,我们不以股东为中心,是以劳动为中心。”陈炎将这种理念具象化为独特的“共利金”制度——近百位核心员工已参与利润二次分配,而创始团队则主动限制收入,将更多收益注入员工奖金池。从2015年营收突破亿元到2024年实现15.7亿元的业绩,这条持续上扬的曲线背后,是拒绝资本杠杆却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的稳健步伐。

  同时,透明化的“阳光文化”构成了这家企业的另一重要底色。在帆软,没有独立办公室,创始人与员工共享开放工位,公司财报对全员公开,员工可以直呼中高层领导其名,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甚至连管理层会议都欢迎任何一位员工旁听。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也成为帆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的秘密武器。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浪潮渐起,数据驱动的决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AI与BI(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帆软的发展模式对于行业更具启示意义。这家坚持“永不上市、利润共享”的企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持续领跑?其不依赖资本的增长密码究竟是什么?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专访了陈炎。

  “最大的机遇,是AI在企业级数据场景的实用化落地”

  《中国经营报》:从2006年创立,到如今实现近16亿元规模的营收。回顾近20年来的创业经历,你觉得帆软在战略和决策上做对了那些事情?

  陈炎:帆软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2016年前、2016年—2020年、2021年至今。其中,第二个阶段很关键。能生存下来,我认为依靠三点:招到优秀的人、坚持做产品、做企业文化。面对近年来存在挑战的宏观环境,我们依然能够坚持发展度过,依靠的更多是聚焦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也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在经营和战略上下了很多功夫。

  之前去对外交流介绍帆软内部的一些实践经验时,在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工作过的副总裁曾向我说,帆软的一些精细化管理模式,很多其他企业从了解到执行落地,可能至少要花5年时间。比如,帆软市场部现在很多营销工作,都已经全部由Agent AI做到了。所以,在当前这个环境下,帆软至少还是能盈利的。

  《中国经营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技术的快速迭代,你如何看待帆软的核心护城河?是技术实力、产品生态,还是市场服务体系?在你看来,未来最大的“隐形”挑战或机遇又是什么?

  陈炎:简要来说,帆软的核心护城河是:“产品化根基+组织活力+落地能力”的三位一体。这三者从不是单一的技术或生态,而是多年实践中沉淀得来的经验和能力,相互支撑、难以复制。

  首先是高度产品化的坚守,这是我们从失败中踩出的底线。早年因想做“全场景企业软件”,在某集团项目中碰壁后得到了深刻教训。之后,哪怕砍掉数据挖掘项目,也要把资源砸向BI、简道云这类客户能真正用起来的产品。简道云靠自身产品力赢得2万家新客,正是这种坚持的结果。

  其次是组织活力的沉淀,利润共享、民主集中的文化,让员工有“主人公意识”。我们限制创始团队收入,把利润与作出更高贡献的员工共享,出差、工位都无特殊待遇。这种凝聚力甚至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某全国前20名银行的员工,因感受到帆软团队的认同感,主动把我们推荐给行长,这是单纯技术或生态换不来的。

  最后是数字化落地能力。我们不只是卖工具,更输出自身实践,比如把内部激活财务、HR等中后台的经验(让他们从“成本中心”变成帮业务打单的“伙伴”)复制给客户,帮客户真正用数据创造价值,这比单纯的产品生态更有穿透力。

  在我看来,未来帆软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组织惯性下的管理变革。帆软已成立19年,老员工活力衰减、干部迭代难等企业发展通病逐渐凸显,若不打破惯性,可能重蹈“云转型晚五年”的覆辙,就像我找外部陪跑顾问“骂醒”创始团队,本质是对抗“老化思维”。而最大的机遇,则是AI在企业级数据场景的实用化落地。我一直强调,AI不是炫技,而是需要真正帮助客户解决实际痛点。

  《中国经营报》:帆软在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下一个5年,你认为数据行业最大的“浪潮”将出现在哪里?帆软将如何定义并抓住这个新的历史机遇?

  陈炎:下一个5年,我认为数据行业的最大“浪潮”,是从“技术炫技”到“价值实干”。

  数据行业的最大特点,从来不是跟风追概念,而是企业真实需求倒逼的结果,结合这些年服务客户的经验,以及对AI、云转型的反思,我判断,下一个5年的核心机遇,会落在“解决企业实际痛点”的实干领域:AI驱动的决策提效,加速数据在企业场景的深度落地。

  AI不会彻底颠覆数据分析的需求,但会彻底改变“数据使用的方式”——这是我们从去年感受到“危机感”后最明确的判断。早年做报表要“拖拽”,零代码也要“拖拽”,但下一个5年,“自然语言交互+半自动生成+人工校正”会成为企业用数据的一种方式。

  但这波浪潮的关键,不是“炫技”,而是“实用化”:企业级数据场景对“准确性”和“可追责”的要求极高。比如银行算利率、企业发提成,AI若出错,损失可能是百万元级的;而且用了AI后,“谁对结果负责”是企业绕不开的坎。所以,这波浪潮的核心,是“AI提效不甩锅”,即“AI快速生成60—70分的结果(报表、分析模型)”,人来校正到90分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问数”的效率问题,又守住企业决策的严谨性底线。

  帆软的优势从来不是“追风口”,而是“把一个方向做透、把一个产品做精”。面对这波浪潮,我们的策略会紧扣自身基因,同时主动打破过去的惯性:对AI浪潮,“不卡资源、守住产品化底线”,AI是我们唯一打破“先看盈利再投入”的领域,但不代表盲目投入。

  未来,帆软将聚焦做好两件事。一是集中优秀的人干关键事。把近几年招的优秀人才调到AI团队,就像当年做简道云一样,给团队充分的自主权。二是不偏离“产品化”的核心。早年我们盲目投入做数据挖掘产品,但因为“客户用不起来、盈利不了”砍了项目。现在做AI产品,同样不会为了“凑概念”做定制化。AI功能必须是标准化的、能批量交付的,避免变成“只能服务少数客户的项目”,这是我们从失败里总结的教训。

  “帆软希望打造一个从看板层打通到数据层的平台”

  《中国经营报》:从行业趋势来看,数据与AI的融合日益紧密。帆软在业务布局上,将如何强化AI技术在数据业务中的应用,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是否有针对AI领域的重大投资计划或合作意向?

  陈炎:在强化应用方面,我们未来的计划重点在三个方向。

  第一,深化ChatBI与自然语言交互能力。我们的FineChatBI工具已实现从“对话问数”到“推理分析”的演进,未来将升级至“自主执行”阶段,将大幅降低数据分析门槛。

  第二,构建“指标+AI”双轮驱动。FineBI 7.0以指标为核心构建语义层,结合AI实现统一口径定义、全链路血缘追踪和智能归因分析。这不仅可以帮助解决企业指标混乱的问题,更为AI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第三,拓展行业化AI解决方案。我们将针对制造、金融、零售、医疗等重点行业,开发专属AI应用场景。

  《中国经营报》:数据转型项目在很多企业中成功率并不高,但帆软却有大量标杆案例。你认为帆软的“制胜法宝”是什么?它如何确保客户的数据资产真正转化为业务价值,而不仅仅是一堆漂亮的报表和看板?

  陈炎:首先,是坚守“高度产品化”的底线,避免陷入“定制化泥潭”。早年我们因狂妄想做“全场景定制”,在某集团项目中因为交付不了最后选择将费用全额退还客户,自此明确“少做代码定制、聚焦商业化产品”这一产品方针。

  其次,是把帆软自身的数字化实践“复制”给客户,提供“可落地的方法论”。我们不是只卖工具,而是把内部用数据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战略到行政的全场景实践)当成“标杆案例”输出。比如我们会带客户看我们如何用数据做战略决策、做经营管控,客户能直观看到“数据怎么用”,而非只听理论,这大幅降低了数字化转型难度。

  最后,是建立“不坑客户”的共识与“陪跑式”服务,确保需求不偏离业务本质。我们有特色的“不坑客户共识营”,服务中不迎合客户的“炫技需求”,比如客户想做复杂的数据挖掘功能,我们会先评估“客户数据质量够不够、有没有人会用”,甚至主动砍掉自家产品项目,就是怕客户买了用不起来。同时,我们会帮客户培养数字人才,教业务人员(而非仅IT)用工具,比如让零售客户的门店店长自己分析库存,让制造客户的生产负责人用BI看产能,确保项目交付后,客户自己能持续用数据解决问题。

  “帆软未来会继续保持不融资”

  《中国经营报》:一路走来,“透明、平等与分配”已经成了帆软在对内管理文化上的一张名片。但随着企业不断壮大以及业务快速扩张,如何保持这种文化不被稀释?

  陈炎:当公司还是一两百人规模的时候,其实很多进来的员工就跟创始团队都是紧密接触的,他们就能知道我们前面的三四十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文化就能通过这种言行举止给传承下去。但是等公司到了1000人以上的规模后,可能很多来了公司一两年的人,都没有跟公司的创始人打过交道,也不知道创始人是怎么思考的。这样的话,他们就把公司当成了一个跟市面上大部分公司是一样的,觉着就是来这儿打一份工挣一份钱,对公司没有凝聚力,就会不理解了。

  所以,我们在2020年后开始,把企业文化变成了文字等可以传承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在很多场合,包括公司的各种新人、基层、中层到高层干部的培训中,不断宣扬这些东西,从而把很多东西传承下去。传承好了,公司的管理难度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中国经营报》:帆软一直以来不上市、不融资的模式在行业内较为特殊。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模式会保持不变还是会有所调整?

  陈炎:第一,帆软“不融资、不上市”是有时代红利的,至少在我们企业软件行业有特殊的原因,因为这个行业,to B生意无法被资本快速点燃,上市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在13年前我们活不下去的时候,要有人投资,我们说不定已经融资了。

  但是,未来帆软肯定是会继续保持不融资的,这背后的核心就是帆软目前整个企业运营效率比较高,利润和现金流是正的,说实话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为什么利润率高,其实就是坚持做产品、做有复利的事、不追求炫技、不坑客户,才能支撑我们利润率、现金流比较高。

  就是创始人对物质和精神上面怎么去平衡,如果明明知道,你钱拿得太多了,最后所有人都只是帮你打工,你这个事业是做不成、做不大的。如果你相对少拿一点钱,最后反而可能让这个事业能做得更大。因为中国有太多的企业,最后目的就是上市,就是套现,实现财富自由,或者卖给别人。

  《中国经营报》:你多次提及,帆软的长期成功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领先。那么,在营收和规模之外,你希望帆软最终以一个怎样的姿态或角色,被行业乃至社会所记住?

  陈炎:我们致力让外界记住帆软的三个角色是:数据价值的实干者、员工共创的典范、长期主义的坚守者。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让“数据成为生产力”不再只是口号,行业提起帆软,能想到“跟着它做数据,真的能赚到钱、提效”,这比任何市场份额都珍贵。

  同时,就像降薪来帆软的某位同事所说:“领导真的爱帆软,我也爱。”还有离职后去外企仍忍不住提‘我们帆软’的员工,希望行业未来提起帆软,能想到“这是家员工愿意当主人的公司”,证明企业不用靠“管控”或“高薪噱头”,也能凝聚人、做成事。

  此外,我们希望未来提到帆软,大家能想到“这是家敢抵住诱惑、把一件事做透的公司”,证明企业不用靠追风口、拼规模,也能在行业里扎根二十年,甚至更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