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医疗设备制造商GE医疗( GE Healthcare)正考虑出售中国子公司部分股权,估值或达数十亿美元,目前处于初步评估阶段,尚未做出最终决定。然而,这一举动立即引起行业和市场广泛关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9月19日, GE医疗对此回应记者称,“我们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之一,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病患和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据公开数据统计,中国已经是GE医疗的第二大市场,2024年收入约24亿美元,占全球总盘子的相当份额。公司在这里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涵盖影像、放射性药物在内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但现实情况是,近两年GE医疗在中国市场的业绩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根据GE医疗发布的截至2024年12月31日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GE医疗全球全年营收197亿美元,同比微增1%;调整后息税前利润32亿美元。其中,中国区全年营收23.6亿美元,同比下滑15%,创下自公司2023年独立运营以来的最大跌幅。
进入2025年,虽然全球业务呈现增长态势,但中国区市场依旧面临挑战。2025年上半年,GE医疗全球医疗营收同比增长3%,然而中国区营收为11.6亿美元,同比下降2%。
近日,GE医疗首席执行Peter Arduini参加了摩根士丹利第23届全球医疗健康大会,并就核心影像业务发展态势、病人监护业务、中国市场、2026 年营收预测等方面发表了重要演讲。其中,在提到中国市场的发展时,Peter Arduini表示,目前中国市场稳步发展,但该市场10%增长的时代已经不在,未来可能是中等个位数增长,其不再是公司的重要增长引擎。
Peter Arduini称,进入2025年,由于集采招标进程的时间跨度拉长,资金到位时间比预期久,整个中国市场在2025年的增长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面对今年下半年,有些人认为市场将会回暖。我们认为市场将保持稳定,但不会出现显著增长。”Peter Arduini指出。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GE医疗这一次的股权调整,或许不是单纯的“退出”,而更像是一场战略再平衡。在不放弃市场的同时,通过资本合作对冲不确定性,把自己留在牌桌上。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若推进部分股权出售,可能有助于公司优化全球业务组合,同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在华业务的本地化与竞争力。
谁会接手?潜在买家自然成为业内最关心的问题。
市场人士称,中国本土企业可能成为潜在承接者。近几年,中国本土医疗设备企业正在迅速崛起, 联影医疗 、 迈瑞医疗 、 东软医疗等本土企业以立体化策略正在“蚕食”外资巨头的市场份额。无论是高端磁共振的底层技术,还是成熟的全球分销网络,外资依然握有话语权。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拿到GE医疗的部分股权,本土公司不仅能补足技术短板,还可能借道国际化,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此外,国际资本也在注视。对他们而言,介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窗口并不多。老龄化加速、诊断需求攀升、AI影像应用逐渐落地,这些趋势都意味着长期增长潜力。通过持股GE医疗中国业务,能够绕过一些准入壁垒,直接站在庞大的市场门口。
据悉,自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GE医疗已深度融入中国医疗体系,目前已在北京、天津、无锡、上海、成都设立了五大生产基地。其中,北京基地作为其在中国落成的首个生产基地,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影像设备制造中心。从最初生产16排CT,发展到如今可生产 256 排 CT 及分子影像产品等全系列高端产品,全球每三台售出的 CT机中,就有两台来自北京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