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企业正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在中企将绿色技术带向世界的同时,如何进行风险把控实现稳健经营?18日,在由上海仲裁委员会主办的“新能源出海:国际经营风险管控与争议解决策略”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表示,了解国际市场的法律合规要求,提前布局并做好合规管控,是新能源中企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的关键。
根据《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规定,自2027年2月18日起,在欧盟市场投放或投入使用的轻型交通工具电池、电动汽车电池,以及容量超过2kWh的工业电池,必须配备“电池护照”。维也纳国际仲裁中心主席尼古拉斯·皮特考维茨(Nikolaus Pitkowitz)指出,该法规对在欧盟市场投入电池使用的经济运营商造成了影响,包括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等;且法规复杂性高,许多细节有待次级立法进一步明确。他表示,该法规的实施将推动企业进行全面的组织变革,以满足新的合规要求。企业需要在运营、技术、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除新电池法及其他绿色法规外,欧盟在劳动用工、数据保护、公司治理等方面也有严格的合规要求。汉坤律师事务所王馨律师表示,对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合规经营是在欧洲投资取得成功的关键,企业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合规要求的变化。另一方面,高合规成本背后也蕴藏着机遇,建立符合欧盟标准的体系,不仅能为全球布局奠定坚实基础,还能淘汰合规能力弱的竞争者。
她进一步指出,尽管欧盟整体欢迎外资投入新能源领域,但基于供应链安全与政治因素的考量,针对中企的监管趋严,合规门槛和成本持续攀升。她建议,企业应将合规管理视为核心竞争力,而非单纯的成本负担;积极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如本地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有效利用当地合作伙伴资源,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完善风控和争议预防机制,重视法律合规作用,提前布局争议解决方案。
一家中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法务负责人表示,在经营策略上,企业可采取差异化竞争路径,例如该公司基于对锂电池市场饱和的判断,主动转向镍氢电池这一细分赛道,以构建独特优势。在合规布局上,中小企业需注重实效,可以优先建立一个“中外协作”的法务团队,并选择在目标地区深耕多年、具备资源条件的律所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这种方式相比自建大型海外法务团队,往往更高效,也更符合企业国际化初期的实际需求。
地缘政治因素也是中企新能源出海进程中日益突出的风险来源。一家新能源企业法务负责人表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对中企造成了实质性影响,根据该法案中的“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条款,中国电池企业无法申领美国清洁能源税收抵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家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法务负责人指出,电池企业出海是顺应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大势所趋,但海外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需具备战略耐心。在国别选择上,他建议采取“一国一策”的灵活策略。例如,匈牙利整体投资环境友好,但已出现中企聚集、当地资源紧张的情况;日本因用工成本高、解雇保护严格,企业应依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在团队建设方面,他提出“1+1+1”海外法务模式,即由1名中方法务、1名本地法务与1家外部律所协同配合,充分发挥中方人员在信息沟通与资源整合中的桥梁作用。
“合规应‘润物细无声’地嵌入业务流程,而不仅是法律部门的职责。”王馨建议道,比如“电池护照”背后需要一个动态、真实的数据库支撑,而非应付检查的静态页面。此外,还要对海外合作伙伴进行尽职调查,避免轻信其所谓的“关系”和“资源”,防止被卷入当地的腐败或法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