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活力指数(2025)”,通过构建产业运行“五力”模型,全面反映各省区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情况,为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基础数据由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

图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活力指数模型
指数以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活力、企业主体活力、资本驱动活力、工程建设活力、市场消费活力五大核心维度,构建了动态响应综合评价模型。数据采集充分发挥新华空间数据系统与新华地球系统的全维度数据优势,运用卫星遥感、手机信令、互联网位置等多维手段,聚焦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综合采集2024全年数据,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对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进行全方位评估,实现了传统统计数据与另类时空数据的有机融合。

图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活力指数(2025)评价结果
从各省区市产业运行活力来看,整体呈现“东部引领、中部追赶、西部提速”的发展格局。其中,江苏省位列榜首,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动力电池与智能网联领域技术积淀,企业主体活力、工程建设活力与资本驱动活力均居全国前列。广东省紧随其后,凭借年均超300万辆产量规模与强劲出口表现,持续拉动生产制造活力,在整车制造与产业链配套上保持优势。浙江省位居第三,市场消费活力强劲,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进成效显著。安徽省凭借雄厚的生产制造基础和完整产业链优势,企业主体集群效应突出,在指数中位居第五,展现出强劲的产业生态竞争力。

图为国内某新能源汽车生产工厂卫星影像
从区域发展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据前五位中的四席,河南、山东进入前六,产业集群效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综合拉动作用显著。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省区市表现亮眼,四川省、重庆市借助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与充电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市场消费活力与工程建设活力的重要增长极。贵州省依托本地新能源资源禀赋与政策扶持,在产业链配套与市场渗透上持续突破。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图为部分指数样本车企卫星影像
据了解,为更好反映行业动态,指数将于近期开展常态化月度发布更新,聚焦产销动态、企业经营、资本流动、投资进度、市场消费等维度,直观呈现行业景气度变化趋势,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新华指数研究院与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深化与各数据源单位合作,在完善该指数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生态的监测预警,深化区域、城市、园区、产业链及企业研究,更精准、更及时捕捉并反映产业运行动态,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产业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