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家庭的风险及其管理影响深远,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项研究恰逢其时。”9月19日,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上表示。
梁涛所提到的这项研究,是由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本次发布的白皮书聚焦家庭风险保障领域,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家庭风险的形成、变化及应对之道。
家庭风险认知演变:财富风险感知提升
白皮书研究表明,宏观环境变化对家庭风险产生六大影响: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加剧收入与负债风险;通货膨胀结构调整增加购买力风险;低利率环境重塑资产配置格局;汇率波动影响消费和投资策略;人口老龄化使社保收支承压;家庭资产配置呈现结构性转型趋势。
受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消费者对于风险的认知也随之出现差异。项目组通过对近万个有效家庭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2023)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一个重要趋势:2025年中国家庭风险认知呈现“传统生存型风险焦虑下降,财富风险感知明显提升”的特征。
“客户的焦虑主要来自经济换挡的周期,也就是上个周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慢慢减弱,反映到居民的财富端就是对于财富增长的预期减弱,消费者会认为财富的风险在加大,但这只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长城人寿总经理王玉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消费者对传统生存型风险焦虑在下降,但这并不代表消费者的基本风险已经解决,有一些消费者依然存在保额跟家庭风险、财务水平不匹配的情况。
为了应对家庭风险的新变化,很多消费者对家庭资产配置进行调整。从调研来看,银行储蓄依然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坚实底座,无论活期储蓄还是定期储蓄,配置比例均接近或超过90%;商业保险(71.2%)与银行理财、国债(71%)等保障型资产是腰部力量,形成“保障+稳健收益”的双轨布局。中高风险资产如股票等金融资产(58.7%)和投资性房产(36.4%)占比适中,信托与海外投资配置占比低。
供需错配保险行业供给模式亟需迭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轮家庭资产配置变化中,保险业作为服务供给侧并未针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因而市场呈现出供需错配四大现象: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供给错配,足额健康保障需求与低覆盖供给错配,跨周期财富需求与短期化供给错配,多元化养老需求与弱协同供给错配。
为响应新时期家庭对风险管理的全新需求,促进寿险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升级,白皮书研究组为保险业实现供需适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提出了建议:
在精准识别风险方面,围绕客户家庭风险管理需求打破“一刀切”。解决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供给错配在于精准识别客户风险,行业需从“单一产品导向”转向“家庭需求导向”,动态洞察客户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风险优先级。
在科学评估风险方面,量化工具平衡客户足额保障与成本支出。足额健康保障需求与低覆盖供给错配原因是家庭风险管理的复杂需求,客户家庭在消费、储蓄与保险支出间找不到平衡点。
在高效解决风险方面,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匹配客户需求。跨周期财富需求与短期化供给错配可通过结合客户家庭生命周期风险与责任变化进行产品适配解决。险企围绕家庭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需求,首先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四大产品体系:以医疗险为核心的基础风险防御体系,筑牢健康防线;以商业年金为核心的养老风险应对体系,保障老年生活品质;以分红险为核心的财富增值保值体系,实现稳健收益;以杠杆寿险、保险金信托为核心的财富安全传承体系,保障资产传递。
在风险减量长效管理方面,整合资源打造高品质服务生态。多元化养老需求与弱协同供给错配根源在于老龄化加速与养老设施建设滞后,养老服务增速跟不上需求增长。险企可以突破“事后补偿”传统经营理念,整合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财富规划等多领域资源,构建全方位、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