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软银集团旗下愿景基金(VisionFund)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近20%的员工,创下风投史上最大规模裁员纪录。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在全力押注人工智能后,担负投资功能的愿景基金也将投资方向集中到人工智能领域。
愿景基金为何裁员?
公开资料显示,愿景基金成立于2017年,截至2025年3月的年报显示,该基金目前规模1573亿美元,包括愿景基金一期、二期和拉美基金。记者查询软银集团历年财报发现,愿景基金在截至2020年3月的财年达到员工规模峰值,当时员工人数多达474人。
但自2022年开始,该基金开始持续裁员。目前在全球拥有300多名员工。但与前几轮集团背负重大亏损不同,本次裁员是在公司实现强劲业绩背景下出现。
在2025—2026财年第一季度(4月—6月),公司实现了净营收1.82万亿日元,同比增7%,超市场预期的1.7万亿日元;实现税前利润6899.4亿日元,同比大增205.7%;实现净利润4218.2亿日元,扭亏为盈,高于市场预期的1582.3亿日元。
同时,愿景基金也交出了一份让投资者满意的答卷。该季度愿景基金部门投资收益达7268.37亿日元,税前利润4513.94亿日元,去年同期亏损2043.01亿日元。
愿景基金发言人证实了裁员消息,但没有对细节发表评论,仅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断调整组织,以最好地执行我们的长期战略——对人工智能和突破性技术进行大胆、高信念的投资,并为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创造长期价值。”
据媒体报道,该基金将继续进行新的投资,但剩余的员工将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孙正义雄心勃勃的超级人工智能(ASI)计划。其中包括,和OpenAI和甲骨文合作的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该计划旨在与OpenAI合作建立庞大的美国数据中心网络。
押注人工智能初见成效
愿景基金本次裁员以及向人工智能转向,标志着孙正义开始摆脱此前庞大而分散风险的投资模式,并回归他曾经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念,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投资。
这种转向在软银集团层面早已经开始,公司过去一年多开始密集投资资本密集型人工智能,包括基础模型以及基础设施。而愿景基金同样也在紧跟集团的步伐。今年年初,OpenAI完成400亿美元的融资,软银集团通过愿景基金二期投资了97亿美元。此外,软银还在制定一项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战略,以其拥有的芯片设计商安谋(Arm)为中心,软银连续出手多家顶级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包括收购濒临破产的英国AI芯片公司Graphcore、斥资65亿美元收购Arm服务器CPU厂商Ampere。
二级市场方面,截至3月底,软银对英伟达的投资增至约30亿美元,台积电股份则购入约3.3亿美元,同时还持有1.7亿美元的甲骨文公司股票。
孙正义曾表示,“ASI——人工超级智能——指的是一种能够超越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从我第一次看到那张微型计算机芯片的照片起,我就坚信人类总有一天会看到超越自身智能的出现。这个信念从未动摇,并且一直是软银的基础。在我们所有的目标中,没有一个比实现ASI更能闪耀。这就是为什么我感到有必要再次分享这个信念。我坚信,认真讨论未来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ASI领域,孙正义也提到了重点关注的四个大方向:AI芯片、AI 机器人、AI数据中心、能源。围绕着这些,软银开始了真金白银大规模的布局。
软银集团目前的庞大资金储备也给了孙正义足够的底气进行投资。今年6月,软银集团通过出售部分美国电信运营商T-Mobile的股份套现48亿美元,进一步增强了流动性。最新财报显示,软银集团持有4万亿日元(270亿美元)的“非常安全的水平”现金。
集团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表示,软银的资产负债表足以支持其在AI领域的激进投资,并向OpenAI投资300亿美元,参与总值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
但美国星际之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与OpenAI建立合资公司也一再推迟,显示软银集团的ASI战略远不如孙正义想象中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