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个人消费贷贴息“国补”落地,农商行因未被纳入贴息贷款经办机构名单而面临客户流失压力。为守住存量客户,多家农商行正积极寻求地方财政支持,并探索与县域产业联动,以稳定消费贷业务。
某农商行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我们在第一时间和地方财政进行沟通,申请地方的消费贷政策性支持,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答复。”
争取地方财政支持
根据消费贷贴息政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要领域消费,贴息消费额度上限5万元;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在满足消费贷贴息政策的前提下,消费者支付的消费贷利率可至2%左右。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相比之下,农商行未被纳入贴息贷款经办机构名单,其消费贷利率优势不再。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认为:“贴息政策未将农商行纳入经办机构,国有大行凭借贴息政策在消费贷领域利率优势更为明显,会使农商行消费贷优质客户进一步流失,利润空间也会因客群缩减及可能的被迫降息而被压缩,且该政策涉及的贷款场景和农商行重点打造的消费场景重合度高,业务营销空间被挤压。”
为此,部分农商行正积极与地方财政部门沟通,争取配套补贴支持。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地方财政结合本地实际,对其他经营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贴息支持,以扩大政策覆盖面。
在积极争取地方政策落地的同时,农商行也在加紧评估贴息政策对自身消费贷业务的影响。
上述农商行人士告诉记者:“在消费贷贴息政策名单出台后,我们已第一时间评估了对本行业务的影响,并评估了政策中对于消费贷贴息用途管理方面的要求。下一步将在消费贷款的用户管理上提升服务能力,更精准地把握每一个用户的消费贷款用途。”
穆迪观点认为,消费贷款真正的市场需求是在城市里,县域市场的消费贷市场需求弱于城市,所以从客群需求来看,农商行的零售贷款业务中的主要构成是经营贷,用户的贷款用途以经营资金周转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需求占比有限,除个别农商行之外,消费贷贴息对于未入围的农商行的资产板块影响有限。
与县域产业联动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农商行在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之外,加深与县域产业的发展联动。
刘斌指出:“农商行可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推动设立县域专属消费信贷贴息资金,或者争取地方性贴息政策支持。同时,突出自身决策链短、审批快的优势,优化消费贷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还能聚焦县域特色消费场景,像县域居民的装修、教育等需求,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加客户留存的吸引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中小银行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提供相应贴息政策,缩小与大行的利率差距;同时积极深化本地场景创新,如联合商户推出“贷款+消费券”等组合产品,从单一资金提供向本地生态运营转变,增强用户黏性和借款便利性,打造差异化优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农商行在推动贴息政策与县域产业发展联动,围绕农业、乡村文旅等特色产业,设计“消费信贷贴息+产业扶持”的组合模式,以金融杠杆撬动消费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增值反哺消费市场,形成“消费促产业、产业扩消费”的县域经济内循环,让贴息政策既弥补农信系统的政策缺口,又服务县域经济大局。
例如甘肃农信针对“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推出专项信贷,联合县域商户打造“消费满减+分期免息”组合拳;山东宁津农商银行聚焦本地仿真冰板生产企业,在发放96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支持企业研发的同时,为购买该企业产品的客户配套消费信贷,形成“生产+消费”的闭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