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1 00:37:51 股吧网页版
机器人走入大众消费为何难?他山科技CEO马扬:数据短缺制约了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
来源:中国经营报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算力和机器人本体制造的同步进步,智能产业正从单一条线向跨领域融合演进。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零部件供应、场景应用和监管政策上出现大量“交叉”,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端的整合不仅推动技术复用与规模化落地,也对感知、控制与安全等底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复杂现实场景中实现高可靠、低成本的数据采集与训练,成为能否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关键。

  “谁能够获得足够多的高质量数据、完成有效的训练,从而在特定领域中将机器人技能优化到可替代人工的水平,并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谁就能突破这一关键瓶颈。”

  近日,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他山科技”)CEO、联合创始人马扬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谈及上述观点。他认为,这一瓶颈既是挑战,也蕴含巨大的机遇。

  他山科技创办于2017年,聚焦机器人“触觉”这一感知层面。近年来,随着机器人视觉感知能力逐步趋近于人类水平,触觉作为与物理世界直接交互的唯一感知通道,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需要柔性操作和高可靠性的场景中,单靠视觉往往无法完成对复杂物体的抓取、拆装或精细操作,触觉成为机器人能否真正替代人工的核心要素之一。

  但对于机器人而言,目前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的路径并不畅通——最大的瓶颈在于数据与训练成本。马扬指出,他山科技不仅覆盖从底层芯片到前端触觉模型的完整链路,并率先在MuJoCo与英伟达Isaac Sim上搭建并开源触觉仿真模型,试图用仿真解决现实端数据稀缺与降本问题。面对商用端对成功率高达约99.7%、工业端对此有着更高要求的现实,他山科技选择在酒店、物流等“可快速学习、易复制”的场景切入,力求以阶段性落地推动具身智能向更大规模商业化迈进。

  触觉感知技术让机器人拥有灵巧的“双手”

  《中国经营报》:他山科技是一家怎样的企业,请你先对公司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马扬:他山科技是人工智能触觉传感芯片及应用解决方案研发商。在触觉感知领域,他山科技是行业内唯一一家覆盖底层感知芯片硬件、软硬件模组以及触觉前端模型的公司,我们在行业内的市占率超过80%。他山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提供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另外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伙伴包括奔驰、宝马、比亚迪等企业。公司在去年获得了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并在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机器人需要触觉?哪些机器人对触觉的需求最为强烈、迫切?拥有了触觉之后,机器人的体验可以带来哪些提升?

  马扬:现在我们普遍会把人形机器人定义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它与传统工业自动化不同,具身智能要求在边缘端产生感知数据、进行计算与决策并执行。对于人来说,如果手没有感知能力,就像戴着厚厚的隔热手套,操作能力会大幅下降。机器人要真正给人干活,就需要一双灵巧的手,手端需要触觉传感来支持执行。

  触觉与视觉的发展路径不同:视觉集中在头部、依赖大脑运算;触觉覆盖全身,皮肤是分布式器官,因此它的双手是关键。当我们的双手在进行操作时,很多动作并不经过大脑,而是通过手端的神经回路和小脑完成快速调整(例如碰到尖物时躲开、碰到烫的东西就缩手,以及当端着晃动的杯子时会不断调整姿态)。这些“不过脑子”的前端决策正是触觉要解决的。

  在实际应用中,工业自动化设备擅长固定、标准化作业,但在“柔性”和“泛化”场景时,它还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譬如,目前在汽车产线上工业自动化设备虽然能够解决90%以上工位员工所要做的工作,但把零部件从包装箱里取出、去掉塑料保护套等动作,自动化设备还难以完成。

  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而言,目前商用端也有着大量的需求,如在酒店这一场景,机器人在接到语音指令后需要找到物品、抓取并递送到客房。这是我们预见到的在未来1—2年就可以实现商用化的应用场景。

  机器人或将在5—10年实现通用泛化

  《中国经营报》:在很多的公开展示中,“灵巧手”能完成一些动作,但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成疑。“灵巧手”真正的技术点在哪里?他山科技在研发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马扬:的确,展示与能够稳定可用是两回事。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训练——刚造出来的机器人就相当于是一个有潜力但还没学会很多技能的“成人”,它有一定的智商,但还需要大量的训练,需要到真实的应用场景里去“学习”。

  然而,与汽车不同的是,目前很少有机器人能真正地进入C端消费市场,这是因为现实生活场景中并没有机器人去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训练,数据的短缺制约了机器人的发展。现阶段,机器人公司往往需要通过付费或用相应的条件去采集数据,这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卡点”。未来,谁能获得足够多的数据并在垂直领域训练出可以替代人的技能的机器人,谁就能率先实现突破。这是一大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为应对这一问题,上半年,我们重点在做数字仿真训练相关工作:我们在MuJoCo平台上搭建了触觉仿真训练框架,把主流的“灵巧手”放在MuJoCo平台上,这样在早期阶段我们就可以在仿真端去做训练。与此同时,今年8月,我们还与英伟达达成了相关合作,未来我们可以借助Isaac Sim数字仿真平台去进行训练和获取数据,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数据采集与训练成本。

  在机器人的推广发展上,我们认为,在早期就要选对场景:应优先选择人类投入成本高且机器人学习门槛相对比较低的场景,这样可以使机器人在半年到一年时间内能在场景端应用并持续采集真实数据,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经营报》:现阶段,许多机器人仍需人工遥控或人的监督,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脱离人类指导、真正实现自主?我们这一代能看到吗?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马扬:先说能否在我们这一代看到,行业里乐观派认为,机器人会在5—10年内实现通用泛化,保守估计的话则需要20年时间,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看到机器人在养老等生活服务方面实现广泛应用。

  关于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多数从业者认为,未来机器人能替代人类去做那些人类不愿意做的繁重、重复或危险的工作,例如养老、物流方面相关工作,这样人类就可以更多地去从事创造性与想象力驱动的工作,想象力仍然是人类独有且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