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在贵州一家大型超市里,发现销售榜排名第一的月饼,竟是贵州省人民医院职工食堂制作的。该职工食堂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生产一款火腿月饼,已热卖十几年。有专家对此认为,品质是关键,食堂只要抓住品质,一样能做出大产业。
一款月饼味道到底怎样,肯定还是因人而异,但贵州这款“省医月饼”能够在当地畅销十几年,绝对是靠实力征服了本地人的味蕾。除了美味,该月饼最大的特点,大概正是在对的地方做足了减法。比如,包装朴素、配方简单、开袋即食,保质期只有18天,这些减法让月饼回归食品的本质,即便因为云腿作为原料,价格不会太低,却仍能让消费者在扎实用料中感受到货真价实。
把成本用在对的地方,才能收获消费者的长久认可,但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真正实现却不容易。该款月饼本来是医院职工食堂在中秋节给职工的福利,并非奔着成为品牌,也没有刻意营销。最终能受到消费者欢迎,离不开“医院做月饼”的这种反差感,这更容易给消费者带来惊喜,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没有复杂的商业逻辑。比如,相对于市面上其他月饼,医院月饼并未高度市场化,甚至在销售初期,仅能从医院这一渠道购得,价格不掺水分,几乎只代表着月饼作为食品本身的价值,这可能就是其长红的主要原因。
类似“卧虎藏龙”的医院食堂还有不少,比如呼和浩特市原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职工食堂的“253面包”也被人津津乐道,其美味同样是一代代当地人的集体记忆,而包装和价格相比于诸多面包店,也显得尤其朴素。可以说,这些医院食堂的食品能够“跨界出圈”,除了恰好戳中了消费者味蕾,正是因为顺其自然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满足了当下公众对市场的某种需求。
医院月饼能为月饼厂商乃至餐饮行业带来的启示,绝不是什么复杂高深的营销策略,恰恰是最简单的返璞归真,即把月饼当食品。近年来,“天价”月饼、过度包装被三令五申禁止,背后是商家借层层包装来层层加价的现象,月饼从传统节日食品,变成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的载体。医院月饼年年火,说明公众对月饼“减包装不减品质”的需求依旧旺盛,遗憾的是,不少商家仍沉迷在“把月饼当礼品”的怪圈里。
一次次走红、翻红的省医月饼不断证明,月饼作为食品,好吃才是正道。而在研究“好吃”上,医院食堂能做到的,月饼厂商岂能做不到?恐怕难的是如何放下身段,更难的是放下给月饼“化浓妆”“穿华服”为价格“注水”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