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52岁女子散步时误踩“化骨水”氢氟酸不幸离世的新闻,引发公众对危化品的关注。殊不知,很多家庭都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危化品”。它们虽不至于“化骨”,但是不当心触碰后,“化皮”的概率却不低。
佩戴上手套使用清洁剂、消毒剂
首先要关注的是各种家用清洁剂产品,包括含氯消毒剂、含酸清洁剂、含碱去污剂等。这类清洁用品的包装上通常有“佩戴手套后使用”等提示,部分消费者却不在意,使用时不做防护。殊不知,直接用手触碰这类清洁用品,即便当时未感觉异常,但不久后皮肤很可能会出现异样。
84消毒液是典型的含氯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如果直接用手接触,会灼伤皮肤。绝大多数的84消毒液包装上都有安全提示,并要求消费者严格按比例稀释后,戴橡胶手套操作。
洁厕灵是典型的含酸清洁剂,同样不能用手直接触碰。一旦接触,酸性成分会迅速刺激皮肤,引发灼烧感、刺痛感,皮肤可能发红、发烫;如果接触时间较长,还可能破坏皮肤的角质层和深层组织,造成化学灼伤,出现水疱、脱皮,严重时甚至会留下疤痕。

一款洁厕灵类产品在包装上明确表示要佩戴手套使用,且不能与84消毒液等混用(作者摄)。
家用去污剂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最简单的火碱(氢氧化钠)、不同品牌和不同形态的去渍灵和重油污清洁剂等。它们的核心成分类似,除含有强碱性成分外,还有表面活性剂或溶剂,主要被用来清洁油烟机、烧糊的锅具,或疏通下水道。碱性成分腐蚀性较强,直接接触皮肤轻则破坏皮肤屏障,导致脱皮、刺痛;重则引发灼伤。不论哪种产品、哪种用途,都要按照使用说明,佩戴手套使用。
其中,对锅具等直接接触食物的容器去污时,还要注意用清水充分冲洗去污剂,防止残留的去污剂污染食物。

锅具去污剂含有碱性成分,同样要佩戴手套使用,并且清洗干净(作者摄)。
使用碱性疏通剂时,则务必按照使用说明,不能擅自将它们倒入管道。碱性疏通剂溶于水时会释放大量热量,若未按说明缓慢倒入或加水顺序错误,可能导致溶液沸腾、喷溅,高温且具有腐蚀性的液体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灼伤,接触眼睛可能导致角膜损伤甚至失明。而且强腐蚀性的溶液还会加快管道老化。
此外,含盐酸的洁厕灵决不能与84消毒液等含氯的消毒剂混用。两者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吸入后将刺激呼吸道,轻则导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重则引发化学性肺炎。
日化品、制冷剂也有风险
一些看起来没什么风险的日化品乃至制冷剂,如果使用或存放不妥,也会对人体健康和居家安全造成影响。
其一,消毒用品并不是用得越频繁越好。比如,浓度75%的酒精和各种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虽然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但频繁使用会让皮肤失水、干燥。因此,使用这类产品后需要注意给皮肤保湿,包括使用护手霜、润肤乳等。
此外,酒精易挥发、易燃,如果给电器消毒,要先断电冷却;存放含酒精的日化品时,要盖紧瓶盖,远离热源、火源。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花露水、驱蚊剂的也含有比例不低的酒精,使用时同样要有安全意识。
其二,部分美妆护理品可能刺激皮肤或存在燃烧风险。
指甲油含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卸甲油以丙酮为主,两者都易燃、有刺激性。使用时尽量别让液体接触皮肤,尤其是卸甲油长时间接触皮肤后,会导致皮肤脱脂。
再如,发胶、啫喱水含有大量有机溶剂,易燃易爆。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也不要一边使用吹风机一边使用这类日化品,因为高温会增加爆炸风险。存放时同样要避开阳光直射,并避免挤压碰撞。
其三,冷链运输中和餐厅里常见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也有“化皮”风险。
上海三甲医院皮肤科的一名医生介绍,近期遇到不少被干冰冻伤皮肤的患者。询问原因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小看了干冰的“化皮”威力,用手直接触碰干冰甚至拿着干冰玩。干冰的温度极低,大约为-78.5,当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干冰时,会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医学上还有个专有名词“冷灼伤”。
目前,干冰在生活中很常见,除了在冷链运输中发挥制冷保鲜作用外,还有部分餐厅将干冰作为餐盘装饰,利用其吸热升华的过程,营造出烟雾缭绕的氛围。部分消费者觉得新鲜,就用手触碰干冰,最后导致冻伤。
医生还提醒,即使接触干冰后初期无明显不适,也要及时保暖观察。因为低温对深层组织的损伤可能存在延迟反应,如果接触干冰后,皮肤出现苍白、麻木、疼痛等,要及时就诊。
存放家用化学品有要求
家用清洁剂、消毒剂、美妆护肤品都属于家用化学品,危险性总体较低,但仍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不建议囤太多。其中,清洁剂、消毒剂等风险相对较高,可按短期用量购买,减少长期存放的风险。存放位置要阴凉、干燥、通风,并远离孩子、宠物,以及食品和餐具。
存放时还要有安全意识:
一方面,不能混放。比如,酸性和碱性清洁剂不能混装在一个容器里,也不能放在一起,防止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或爆炸。
另一方面,注意保留原包装和说明。尽量不更换这些家用化学品的容器,因为原包装有成分、使用禁忌等信息。如果必须分装,要使用耐酸耐碱的专用容器。类似空矿泉水瓶等塑料瓶由于瓶壁较薄,不适合盛放此类液体。分装后也要贴上标签和注意事项,避免误拿误用。
对于没有用完或者过期的家用清洁剂、消毒剂等,要规范处理,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因为高浓度的强酸、强碱类溶剂有喷溅、污染水质等风险,还会腐蚀管道。可以在保留包装或标明成分的情况下,按照有害垃圾分类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