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一族结伴迁徙已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以旅居为常态,用“走出去”的方式把康养、社交与日常结合起来,让晚年既有熟悉的照护保障,又有持续的精神乐趣与生活能动性。对于一群更愿意在春暖花开时去南方看海、在酷暑消退时回北国的“候鸟老人”来说,旅居不只是短暂的旅行,而是把“家”搬到风景里。
近年来,保险业以其独特的资源与长期资金属性,开始将旅居养老从概念变成可触达的生活方式:有险企打造全国连锁与旅居联动的模式;有养老社区围绕长者核心需求进行模块化开发,依托“一地一策”的设计,精准链接地域需求。整体而言,从保险业的落地实践来看,既有现实温度,也有产业愿景。
险企助力“旅得自在”
在距离滇池东岸不到10公里的泰康之家·滇园,正式开业前就吸引了近700户预订。
当前,保险机构布局的旅居养老项目,让旅居不再是“住酒店加保姆”,而是一种带着家的体验的长期旅行。9月20日,泰康之家·滇园开业,泰康之家·滇园总经理陈旷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预订数据可见,云南地区凭借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及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目前预订客户中海外及全国客户占比约17%,均来自云南省外。
据介绍,目前,泰康之家在全国24个城市的27家社区正式投入运营。截至2025年初,已有超过1400位泰康居民在泰康之家各地园区候鸟旅居。此外,泰康之家还推出了乐享会员体系,为“新退休人群”旅居所面临的“医、食、住、行、玩”等需求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泰康之家将“旅”与“居”做了有机结合。陈旷冰表示,基于云南核心战略定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人文、民族多样性独特优势,泰康之家·滇园已开展旅居联动,引导居民跨园区交流,如泰康之家·滇园客户前往成都泰康之家·蜀园小聚,泰康之家·滇园团队联系泰康之家·蜀园做好接待准备;同理,泰康之家·蜀园、泰康之家·渝园团队亦可协助长辈到泰康之家·滇园。泰康之家·滇园将园区内的2号楼打造为旅居楼,全国泰康之家居民或非居民均可通过旅居方式入住。
“旅居一直在尝试做,基于全国化布局,我们的一大重要特点在于各地均有此类项目。泰康之家·滇园作为第27个园区、第24个城市的布局,已形成在不同季节接待长辈前往各地旅游、居住、体验的能力。”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也表示,过去几年的经营实践显示,有一批长辈选择了跨地域交换居住的方式。这一群体与常住长辈存在差异:其一,年龄相对年轻,不倾向于全年固定居住于一地;其二,身体状况较好,能够外出活动;其三,首要需求是前往各地领略风光,但不愿住酒店,期望获得家的体验;其四,希望获得医养保障,并建立社交联系,满足社会存在感与社交属性的需求。泰康之家全国布局的此类项目,正是满足上述需求的理想选择。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不只是泰康之家频有落地进展,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新华保险、大家保险等多家险企已在旅居养老形态上布局。其中,新华保险持续打造“新华尊”“新华安”“新华瑞”“新华悦”等服务品牌,在全国28个城市布局了40个康养社区,在全国31个城市布局了36个旅居项目。
整体而言,险企布局旅居养老领域,大多采用“保险产品+旅居养老”的模式。比如,客户购买保险后,可获得旅居地入住资格,享受优先预订、旅居顾问服务等配套权益。旨在将保险产品与旅居服务互联,形成“产品—服务—客户”的闭环。
政策春风遇上天然优势
当前,旅居养老的政策频频落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发旅居养老市场、推动旅居养老目的地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亦提出拓展旅游服务业态、组建覆盖全国的旅居养老产业合作平台。
各地也在为旅居养老指明方向,提供制度性支撑。如北京市推动建立北京老年人“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保险业的进入并非偶然。需要关注的是,险企布局旅居养老更强调与优质生态、医疗资源和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整体而言,部分险企以全国园区为节点,通过联动与会员体系让旅居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也有部分险企侧重构建康养管家、合作网络与SOP(标准作业程序)服务标准,力求在体验与安全上赢得长者“芳心”。
保险业给予旅居客户体验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与安全保障、个性化与社交需求等方面。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保险机构养老社区可以联动优质机构,提供紧急救援与健康管理服务;选址自然环境优渥区域,配套适老化设施;此外,可以针对活力老人提供跨地域交换居住、主题旅行等服务;针对高龄或失能群体,定制专业护理服务。保险机构可通过文化活动、社群建设增强旅居客户的归属感。
“老年群体从‘生存型’转向‘品质型’需求,旅居养老契合其精神文化、健康管理追求。”王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和地方政策为旅居养老提供标准框架与产业扶持,老龄化加速催生品质养老需求。保险业凭借资金优势,成为整合医疗、养老、旅游资源的核心主体,推动产业升级。
在政策鼓励和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保险业凭借资金规模与健康管理能力,可以把旅居养老体验变成可复制的服务模式。基于此,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业凭借资金规模大、周期长及健康保障经验,以养老社区为阵地布局旅居养老,既满足老人“风光+家+医养+社交”需求,也推动保险主业与养老服务联动创新。
然而,政策利好并不等于马到成功。由于旅居养老的产业链较长,当下仍需通过行业标准、地方协同与企业自我提升来补齐短板。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背景下,保险业的角色正是把金融、安全与服务标准化能力带入这一新业态中,从而把散碎的供给整合为可信赖的长期选择。
可持续是下一“竞技场”
旅居养老的市场规模在稳步扩大,避寒与避暑的目的地版图正在由传统城市向更丰富的地理与文化节点扩展——昆明、大理、厦门、珠海等避寒地与哈尔滨、呼伦贝尔等避暑地,逐渐形成季节性流动的养老地图。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需要补齐标准化、人才、服务品质与应急保障等短板。民政部老龄工作司副司长廖明此前表示,旅居养老的市场空间很大,通过标准化,做到“谋定思动”,可以更好地厘清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必将有力引领旅居养老产业体系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刘春生预测,未来保险业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应用,打造智慧社区、拓展国际合作、整合产业链。需要关注的是,抓住银发经济机遇需深挖老年人需求、开发适配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并联合政企打造产业集群、参与标准制定,推动旅居养老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保险公司在布局旅居养老时,一是服务品质不可因规模化而稀释;二是安全与应急能力必须优先建设;三是人才队伍短缺需要通过职业化培训与行业合作逐步解决。在刘春生看来,提升客户体验需聚焦的方向包括:居住环境要适老且舒适,提供专业医疗保障与紧急救助,组织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社交需求,同时根据老人情况提供个性化旅居服务与行程。
展望未来,保险业参与旅居养老,不仅是为了占领一个万亿级别的新业态,更是一次产业再造的机会。王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业布局旅居养老是顺应老龄化与消费升级的战略选择。通过政策利用、生态构建与技术赋能,保险业将推动旅居养老成为银发经济核心支柱,实现产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当“远方”与“归宿”都能被认真做成一张卡、一套服务、一段社区记忆时,“候鸟”老人们的晚年旅程,或将真正把诗和远方都安放进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