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业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革。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来超800家私募注销登记,其中主动注销的管理人数量占比超过50%。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同期私募注销数量超1200家,但主动注销占比不足35%。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注销私募占比提升,是行业生态加速净化的体现。近年来,伴随着行业监管逐步细化,越来越多私募从“不敢违规”转为“不想违规”,私募业自律水平进一步提升。未来,私募业规范发展的步伐有望越走越快。
主动注销私募占比提升
近日,中基协发布公告称,北京华软金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2家机构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协会将注销2家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截至9月19日,今年以来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851家。
从注销类型来看,“协会注销”和“主动注销”成为私募管理人退出行业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主动注销”“协会注销”“12个月无在管注销”以及“依公告注销”四种类型注销登记数量分别为449家、332家、67家和3家。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数据来看,私募业“劣币出清”以协会注销为主。中基协数据显示,去年同期协会注销登记数量为705家,主动注销登记为406家。但是,今年以来主动注销登记数量显著超过了协会注销数量。
一家深圳私募的高管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近年来,行业监管不断细化,不仅提高了私募的进入和生存门槛,还将很多违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与此同时,银行、券商等渠道也不断优化私募代销的准入门槛,可以说,运作不规范的私募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一趋势下,越来越多管理人重新审视自身专业能力和机构化水平,或提升综合实力,或选择主动离场。”
行业优胜劣汰加速
不仅是主动注销私募占比提升,百亿梯队的快速洗牌,也是行业优胜劣汰加速的缩影。
比如,近年来暴露出合规问题的映雪投资,在今年退出了百亿级私募阵营。因旗下产品业绩不佳,半夏投资、展弘投资、合远基金等私募,也在今年掉出了百亿梯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因合规问题或业绩回撤而掉出头部梯队的私募数量接近10家,百亿阵营的规模排位也被打乱,多家昔日知名私募规模显著缩水。
“私募业的竞争依旧激烈,但比拼维度早已生变。”一位资深私募研究员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私募发展初期,管理人较量的是业绩,尤其是短期业绩,而在监管引导下,私募不仅要有稳健的绝对收益,还需要在合规、风控、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以投资者利益为先,方能实现长期发展。
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行业深刻变革下,越来越多私募主动提高合规风控水平,培育长期发展的竞争力。
比如,温州市龙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规风控负责人;九坤投资则急招内控内审专家和风控高级经理,要求前者对金融从业监管合规政策有良好理解及合规经验。
浙江浩坤昇发资产合伙人李佳佳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严守合规底线是重中之重,是行稳致远的基石。因此,公司近年来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合规、业务隔离、投资决策等环节,让风控体系一以贯之。比如,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公司设置了宏观风控、行业风控、标的风控三大要点,严格控制单只股票的持仓比例。
上述深圳私募高管也表示,严守合规底线,是私募活下去、走得远的重要基础。公司近年来不仅招募专业人才,搭建了完善的合规风控体系,还定期组织员工合规培训,避免合规风险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