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以“数聚青海·链通丝路”为主题的首届青海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在西宁隆重召开。作为西北地区首个聚焦数据要素生态构建的高端盛会,本届大会既是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行动。
大会在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数据局等多个部门指导下,由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中国经营报社联合主办。
在大会上,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中国信息界》杂志社主编乔聪军以“公共数据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题发表演讲,结合全国政策框架、实践案例与数据要素特性,深入解读公共数据从“资源”到“价值”的转化逻辑,为青海省探索数据要素化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数据要素的价值与转化
“数字经济作为高阶经济形态,已成为强国竞争的关键利器。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7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乔聪军在演讲中明确指出,自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第五种生产要素以来,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堪比“石油”的核心资源,并且数据要素凭借增长性、扩展性、赋能性三大关键特性,能通过“资源化、资产化、要素化”的“三化”路径持续释放价值。
如何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乔聪军进一步解释说,原始数据需先经过数据安全管理、开发管理、模型管理等“资源化”加工,成为具备利用价值的数据资源;再通过数据标准管理、质量管理、价值评估完成“资产化”转型,形成可衡量、可交易的数据资产;最终进入数据交易市场,通过授权运营、产品开发实现“要素化”,赋能产业发展。
在应用实践方面,公共数据已在农业、金融、医疗、交通、文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融合农情、植保、气象、基础空间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历史病害、监测分析、预警发布等服务,累计监测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超2亿亩,近三年年均挽回稻麦损失200万吨,年均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9.8亿元。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出企业信用、供应链金融等数据产品服务,2023年全年累计授信总额90.57亿元,放款额35.58亿元。
不过,乔聪军也指出,数据的滥用也带来了严重风险,例如滴滴数据违规案、知网被处罚案等。
为了规范公共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1 + 3”政策体系,包括《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实施规范》《关于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等。
数据财政崛起
在地方发展层面,乔聪军重点剖析了公共数据开发与财政转型的深层关联。
乔聪军认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鼓励处置资产”,公共数据的“合法授权运营”正成为地方培育新财源的创新方向,推动传统“土地财政”向可持续的“数据财政”转型。
“我国数据产业规模1.5万亿元,公共数据开放量同比增长超16%,数商超过19万家。”乔聪军在发言中指出,根据数据资产化专家经验总结,普通地级市,如果前期在智慧城市领域投入在20亿元左右,沉淀积累下来存量数据资产评估额在10亿元左右。区县级平台公司,数据资产规模一般在2亿—5亿元。
与“越用越少”的土地资源不同,数据资源“越用越多”的特性使其能通过授权运营形成长期收益。乔聪军解释,数投或城投公司可通过获取特许经营权,借助三大路径实现价值转化——以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推动数据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以数据资产代替货币出资,这些收益既能反哺智慧城市建设,又能进一步壮大本地数据资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
乔聪军还举例表示,实践已验证数据财政的其可行性:2025年4月,常州市完成全国首笔2.4亿元公共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浙江省湖州市城市综合数据资产以1.92亿元在数交所挂牌,海宁市低空经济数据资产估值超2亿元。
此外,乔聪军还表示,公共数据开发与利用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需要大力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各级领导培养数据思维,识别数据资产和权利;需要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实现数据资产的可持续运营。他以“数据是面粉,馒头论斤卖、面包论袋卖、蛋糕论个卖”形象比喻数据的价值化过程,并指出应用场景是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关键,只有以应用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数据要素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