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9月21日,首届青海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在青海西宁盛大启幕,以“数据资产化资本化”“数据赋能产业发展”为核心议题,汇聚政产学研多方智慧,共同探索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路径与产业生态构建。
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蔡跃洲指出,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实现潜力来源于数据中所承载的有效信息。
根据数据涵盖的使用范围和价值转移创造的角度,蔡跃洲将数据划分为四个层次: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产品与服务以及数据要素。
在此分类基础上,不仅展示出数据的层次性,而且延伸出数据价值的实现路径。其中,数据要素是数据参与数据价值实现的“终极形态”。蔡跃洲强调,狭义的数据要素必须满足“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增加值”的核心条件,其价值创造机制表现为微观效率提升和宏观复用倍增两方面,这也是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两个重要途径。
首先,微观层面,数据要素的价值的下限是数据采集、基础设施等相关投入成本,上限是营收增长、利润提升等使用收益;宏观层面,则要看数据的通用性与应用场景成熟度。“只有当数据真正融入生产环节,比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盐湖提锂的生产工艺,或通过用户画像提升文旅服务效率,才算完成从‘资源’到‘要素’的质变。”
数据能够作为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之前,需要经过多方主体的参与协作,经过收集、处理、加工、分析等多个环节。通过多方参与和多个环节,数据资源才能转化为可以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数据要素,才能最终实现价值转化。据此,数据价值实现不局限于生产经营环节,更依赖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产业生态系统。蔡跃洲指出,数据持有方、数据使用方、数据商、第三方中介机构及数据行政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主体,围绕数据价值实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动着数据价值的挖掘与释放。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同主体将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衍生出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据评估、数据分析、数据合规等各类细分产业。”蔡跃洲详细描绘了数据产业生态的构成,并将其划分为直接核心层、间接支撑层和拓展应用层三个层级。
他特别强调了标准、制度、规则在数据产业生态中的重要性。“数据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数据价值的顺利实现,需要在不断完善各种标准、规制、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各类主体的协调配合。”蔡跃洲指出,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标准体系,才能确保数据产业生态的有机运转,为数据价值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结合当前数据产业生态和数据价值实现路径,蔡跃洲还分析了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且建议青海省依托“差异化优势”,打造“绿电+特色数据”的独特竞争力。
他认为,青海高海拔、高纬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数据中心的散热,可显著降低数据中心的冷却能耗,为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电量占比“双主体”,可为数据中心的绿色运营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