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宁波天普橡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投资者在交易中的异常行为发出通报,指出其扰乱市场正常秩序、误导他人投资决策,相关账户已被采取暂停交易等自律监管措施。
事实上,这只是当前资本市场中,诱导类投资乱象出现频率日益增多的一个缩影。据记者观察,随着近年来此类现象不断演变升级,其形式愈加多样,隐蔽性也更强,持续侵害市场健康环境和投资者权益。
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部分诱导行为借助“高科技”外衣极大提升了欺骗性。不法分子利用AI算法批量生成看似专业的虚假分析报告,甚至模拟真实互动场景设计诱导话术,令缺乏辨识经验的投资者难以辨别其真伪。
例如,8月18日,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声明,提醒投资者警惕有人利用AI伪造其创始人但斌形象开展非法证券活动。这些账号通过AI生成图像、视频,假借“投资股东大会”等名义,以“不卖课、不收费”“共同学习”为幌子从事非法荐股。
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诱导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乱象。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对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监管警示提出,该公司在“上证e互动”平台回应市场热点时,存在信息披露不准确、风险提示不充分等问题,可能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这些误导行为屡屡得逞,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我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复杂信息辨别能力有限。在面对各类诱导信息时,其容易陷入非理性判断,盲目跟风。
尤其在当前市场行情向好的背景下,赚钱效应显著,不少投资者心态出现变化:有人因看到他人短期获利而急于入场,降低了对信息真实性的警惕或核查标准;有人虽然察觉到其中存在疑点,但仍因害怕错过机会而心存侥幸;有人被“高回报”承诺冲昏头脑,轻信所谓“内幕消息”或“专家荐股”,最终落入陷阱。
在笔者看来,应对资本市场中不断翻新的诱导行为,必须从多维度综合施策,构筑投资者保护网络,净化市场生态。
在监管层面,应着力提升精准度与响应效率,破解“高科技误导”和上市公司违规问题。可联合科技企业构建AI虚假信息识别模型,实时监测荐股内容,对虚假报告和仿冒账号实现快速处置;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全流程监管”,强化违规责任追究,并从重处罚以形成有效震慑。
投资者教育需从“被动宣传”转向“精准赋能”,重点增强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理性决策能力。券商可针对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易冲动的特点,开发警示案例课程,系统拆解典型误导套路与防范方法。
在市场约束方面,应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推动形成社会共治。互联网平台需对投资类账号加强“实名+资质”核验,禁止无资质者发布荐股相关信息;券商应在开户、交易环节强化风险提示,对异常交易行为及时预警,从源头上减少误导可能。
面对花样翻新的诱导行为,需要通过强化监管科技能力、提升投资者教育针对性、压实平台及中介机构主体责任等多种手段,切实筑牢投资者“防护网”,维护市场信息环境的真实与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