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分析师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查询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发现,券商分析师数量已突破6000大关,创历史新高。据了解,大型券商研究所以内生培养为主,中小机构则倚重外部引进。
券商分析师队伍正加速扩张,但市场蛋糕却在缩小。受公募基金“费改”影响,上半年行业分仓佣金收入下滑超30%,券商研究所转型迫在眉睫,需寻求非佣金类新业务增长点、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同时,部分头部机构的增员速度有所放缓。
规模显著扩容
据记者对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的统计,截至9月19日,券商分析师数量达6162人,今年以来新增超400人。
拉长时间维度看,券商分析师近两年来呈快速扩张态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年分析师数量突破3000,此后三年间长期在4000人以内波动,直至2022年才跨越4000人大关;2024年分析师数量已突破5000人。
谈及分析师数量快速增长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是在公募基金“费改”政策出台前,随着机构投资者群体快速扩容,券商研究所人才缺口较大,持续扩招,包括在应届生中大规模选拔,这些新入职的研究员在从业两三年后,如今陆续注册成为分析师;二是部分中小券商所正发力卖方研究赛道,通过招兵买马以期实现“弯道超车”。
截至9月19日,共有3家券商分析师数量超过300人,较年初增加2家。其中,中金公司以344名分析师数量排名第一;国泰海通证券因合并因素成为行业第二,拥有303名分析师;中信证券的分析师数量亦在今年突破300人。
此外,兴业证券分析师数量为195人,排名第四;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数量为189人,排名第五。
增员结构分化
从增员结构来看,头部大型研究所以“内生增长”为主,中小型券商研究所则呈现“内生增长+外部加盟”特征,其中外部引进人才居多。
在分析师数量逾150人的券商中,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申万、华泰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等增员数量在行业内排名前20。其共同点在于,新登记注册的分析师基本为内部培养。以中信证券为例,该券商今年新登记注册分析师62人,其中仅有3人从其他券商“转会”,多达59人为内部培养。
而今年以来通过外部吸纳成熟分析师实现显著增员的中小型券商研究所中,既有首次发力卖方研究,也有因为人员流失而主动补齐队伍。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国金证券今年以来分析师增员规模排在业内第四位。中证协数据显示,有56人新登记注册在该券商,其中超过30人来自其他券商。这当中有12人从民生证券集体“转会”,比如牟一凌率团队入职国金证券,他出任首席策略官、常务副所长。还有10人从国投证券“转会”,比如固收首席尹睿哲携团队加入国金证券。
东方财富证券增员数量紧随其后。据中证协数据,有34人新登记注册于该券商,其中26人来自其他券商。这当中,4人来自中信建投证券,例如中信建投证券前首席策略官陈果,现已加盟东方财富证券,出任首席策略官及研究所副所长。
此外,逾20名分析师“转会”至方正证券,其中6人来自华福证券,例如华福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现担任方正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及首席经济学家。华源证券今年以来亦从外部吸纳逾20名分析师。财通证券也吸引了约24名来自其他券商的分析师,其中6人来自天风证券。据悉,天风证券研究所原副总经理、副所长、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已加盟财通证券,担任业务所长及首席经济学家。
转型迫在眉睫
尽管分析师数量创下新高,当前券商研究所的生存环境却在发生深刻变化。受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影响,券商研究所收入下滑已成为不争事实。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为44.58亿元,同比减少超过30%,规模下滑明显。分仓佣金收入规模排在前十的券商中,中信建投上半年分仓佣金收入同比下滑53.70%;国泰海通下滑41.94%;广发证券、中信证券、长江证券分别下滑35.34%、33.52%、30.16%。
面对收入端压力,多家券商研究所表示,将加大非公募客户资源开拓力度,同时开拓新利润增长点,例如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强产业研究;此外,国际业务与金融科技业务也被视作重要布局方向。
中泰证券研究所称,公司以卖方研究为牵引,通过“外部创收与内部服务并重”“佣金创收与市场影响力并重”“行业研究与产业研究并重”“公募与非公募并重”“国内与国际并重”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
长江证券表示,推动境内业务与国际业务联动,服务好本土机构的同时,积极拓展境外客户,提高国际影响力。东北证券称,加大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等客户资源的开拓力度,寻找新业务增长点,探索构建新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头部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师扩招步伐已明显放缓。以中金公司为例,该券商在2021~2024年扩招,每年人数增加规模依次为36人、35人、76人、48人,今年以来中金公司分析师总数减少3人。又如中信建投证券,今年分析师总数仅增加6名,与2024年42名的增量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一批资深分析师正逐渐流向其他领域,部分选择加入买方机构,有的跳槽至上市公司任职,也有人转行进入教育培训行业,甚至选择“考公”。这一现象,反映出行业经历高速增长后逐步回落的人才再平衡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