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两年来高歌猛进的ETF,对市场生态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
从ETF的发展情况看,最新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其中投资于A股市场的权益类ETF规模就突破了3.5万亿元,跨境ETF规模也突破了8000亿元,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重要力量。
ETF规模的迅猛增长,不仅显著改变了资金流向和市场结构,还影响了投资者行为、上市公司估值乃至整个市场的投资生态。从中央汇金借道ETF稳定市场,到机构投资者通过ETF高效配置资产,再到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行业主题ETF捕捉市场机会,ETF已从一种被动的投资工具,跃升为驱动市场风格演变的重要力量。
在规模强劲增长之后,ETF也被赋予多重角色。在市场震荡期,大量资金涌入宽基指数,权重股获得源源不断的被动买盘支撑,可有效缓冲下行压力,?为市场“稳定器”。不过,在某些情况下ETF也会成为行情的“放大器”,部分主题ETF的快速扩容,使相关板块波动加剧,资金涌入时推动行情快速发酵,撤离时也加速下跌。
从ETF对个股的影响看,在ETF规模劲增之后,它们对成分股的影响显著。由于ETF的资产配置方式直接挂钩指数成分股,被纳入重要指数的个股,将持续获得被动资金配置,从而推高股价;而未被指数覆盖的个股,则面临流动性萎缩和估值下滑的困境。
从ETF对A股生态的最新影响看,近期不少龙头股持续走强,或与ETF的持续买入密不可分。由于这些大型龙头属于主流宽基指数成分股,持续享受增量资金流入,股价表现优于非成分股的中小盘股。而缺乏机构覆盖、不在主要指数范围内的标的,即使部分标的具备高成长性,也难以摆脱交投清淡、估值折价的情况。
从市场发展趋势看,上述分化态势并非短期现象。随着指数投资理念深入人心,ETF正从“投资者结构”和“公司流动性”两个层面加深市场的马太效应。成分股公司更容易获得分析师跟踪、机构调研及媒体关注,再反过来强化其指数地位;而非成分股公司即便业绩亮眼,也难以摆脱“边缘化”的标签。
从投资者结构看,ETF的普及改变了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模式。以往,机构要通过大量个股研究、反复权衡组合风险后方能建仓,如今可借道ETF快速布局,尤其是在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时,行业ETF正在成为机构灵活布局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当大量资金以同一逻辑、同一时间通过ETF涌入某一板块时,可能会扭曲真实定价,甚至造成某些成分股出现明显溢价。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ETF产品本身也可能因流动性问题加剧抛售压力,从海外市场发展看,在重要指数样本股调整日,往往也会带来相关个股股价的大幅波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ETF大幅降低了参与结构性行情的门槛,但同样需要深刻理解ETF的工具属性,并非所有ETF都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足够的规模,部分冷门主题产品常出现大幅折溢价,造成投资者实际成交价格与净值偏离较大,投资者在参与时要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