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We 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旗下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两家顶级科学家社区发起设立的上海未来启点社区(简称“未来启点社区”)成立。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节点,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启点社区应运而生,旨在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催动颠覆性创新“涌现”的生态系统。
那么,未来启点社区将如何推动“涌现”发生,又与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如何协同呢?
四大要素推动“涌现”发生
一个能够促成“涌现”的生态系统,需要哪些关键要素?未来启点社区理事长、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提出四个核心维度:人才、认知、范式与连接。
在人才方面,魏凡杰特别强调识别和支持那些具备高度潜力但尚未完全展露的创新者。他举例说,这类人才可能包括积极参与全球开源项目、不为学分只为解决技术难题的本科生,或是已在实验室取得重大突破但缺乏转化经验的科学家。
在认知层面,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跨学科碰撞。“未来认知可能诞生于生物学家与AI专家的辩论中,也可能来自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交流。未来启点社区将积极组织跨领域沙龙与研讨会,推动不同背景人士的深度对话,淬炼引领未来的新思维。”魏凡杰说。
对于组织范式,魏凡杰提出一系列创新构想,例如基于AI Agent的“一人公司”、全数字化管理的“硅基组织”,以及鼓励高风险探索的科研公益平台。
而实现人才、认知与范式高效整合的关键在于“连接”。魏凡杰表示,未来启点社区将借鉴高速光模块的设计理念,极力减少协作过程中的摩擦与延迟,实现资源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紧密协同上海未来产业基金
魏凡杰表示,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非孤立运作,而是与上海国投公司旗下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紧密协同,形成“基金-社区”双轮驱动的创新飞轮效应。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凭借其子基金矩阵及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社区提供坚实的资本与资源支撑,共同开展三项系统性工程,将“涌现”生态的蓝图转化为现实行动。
第一项是“造系统”。未来启点社区正在开发一套名为“AI for Talent”的中台系统。该系统以多模态数据为基础,结合智能体(Agent)技术,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与前沿项目进行挖掘、评估与追踪,旨在建成一套能够实时感知创新动态、辅助投资决策的智慧化基础设施。
第二项是“建生态”。未来启点社区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多元、跨界的协同创新网络,坚决摒弃封闭的“小圈子”模式。魏凡杰说:“我们既要引入科学家、投资人、产业代表与政府决策者参与的‘顶层设计’,也积极纳入来自全球车库文化、社交媒体平台的‘草根创新’。”
第三项是“寻范式”。魏凡杰表示,未来启点社区不仅研究未来组织形态,更主动将自身作为试验田,推行更加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广泛吸纳全球实习生及年轻创新者加入,尝试分布式协作与智慧共享的新型工作模式。
据悉,当前,上海国投公司构建基金和策源两大体系,通过“上海国投系”基金矩阵,撬动了1200多亿元社会资本,实现6.3倍放大效应;在“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的创新策源体系上,积极捕捉创新信号源,推动科技成果从“最初一公里”向“最后一公里”高效转化。
将“支持年轻人”作为长期战略核心
作为支撑未来启点社区的关键力量,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在推动创新生态中发挥着系统性作用。基金已建立“直接投资+母基金投资”双轮驱动的运作模式,并配套设立战略专家委员会与项目经理人机制,以提升投资决策的专业性与前瞻性。
其创新之处在于广泛引入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基金管理,构建起“产学研资”深度联动的智力支持系统。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还建立起针对“0到1”阶段原始创新的筛选与孵化机制,通过“超前认知”评估体系,在早期识别高潜力项目,构建从验证到投资的全流程生态。
在投资布局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聚焦未来健康、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及未来材料六大方向,重点关注多学科交叉领域及平台型技术突破。
在这一切前提之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明确将“支持年轻人”置于长期战略的核心。魏凡杰表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不仅通过开设生命科学等长研发周期领域的实战课程,帮助年轻科学家和创业者完成从技术到商业的全链路跨越,还积极举办创新大赛与专题培训,挖掘早期团队并配套资源支持。同时,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也着力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产业视野的年轻投资人,提升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专业能力。
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壁垒,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与“未来科学大奖”及“TR35国际青年人才社区”等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前者对接顶尖科学资源,借助后者广泛链接多元创新主体,构建起信息、资源与人才共享的强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