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三农”基础不断夯实,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乡村产业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
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如何打破“千乡一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何深耕“一乡一品”,联结上下游实现产业融合?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和要素保障,真正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围绕上述问题,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日前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
同质化之困:“一哄而上”丰产难丰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竞争”问题。产品大同小异,市场竞相压价,丰产却难丰收……成为不少农户面临的新“烦恼”,也制约了乡村产业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蓝军看来,在全国范围内,乡村产业同质化已不鲜见。“特别是在自然条件相近区域某个单一产品突然爆火后,大量种植农户盲目跟风导致生产规模无序扩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频频发生。”
比如,曾经在2010年突破10元每斤的“蒜你狠”,今年却迎来了“蒜贱”。山东金乡的一般混级蒜每斤价格在2.30到2.60元之间摇摆,杞县的鲜蒜米料每斤1.35元起,中牟的晒蒜只能卖到每斤1.55元。再比如,2023年全国板栗年产量243.4万吨,但出口仅6.8万吨,大量产品积压国内,价格从每斤4元到14元不等,波动巨大。
乡村产业同质化现象的核心成因是什么?蓝军认为,主要是由于部分地方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未深入研究本地资源禀赋,盲目跟风发展所谓的“网红产业”;或者过度重视“招商引资”,引入了并不适合本地发展的外来产业。
具体来看,规划缺失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相邻地区之间缺少产业协调机制,经常出现几个县同时发展同一产业导致产能过剩;规划制定过程脱离市场实际,与本地发展条件不匹配;规划执行缺乏刚性约束,产业思路反复调整,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合力。如果不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从源头上进行差异化布局,同质化竞争问题将愈演愈烈。
另外,农业存在投资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大的先天劣势,不少投资者对农业项目望而却步,缺乏多元资本参与产业升级,也导致难以打破一产同质化僵局。
“这种‘模仿式’‘跟风式’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地区乡村产业陷入‘重复建设—低价竞争—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蓝军提醒,“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同质化问题,单靠农户盲目努力生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他表示,大量优质农副产品上市后,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影响了农民收益。与此同时,面临农产品滞销问题,政府需耗费大量精力解决销路,且后续经营压力较大。更为严峻的是,同质化产业占用了大量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阻碍了特色产业发展,不利于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一品”之践:以“特”兴产走好融合路
如何破解乡村产业同质化困境,跳出“一哄而上”“千乡一面”的怪圈?
牵牛要牵牛鼻子。“对于大部分乡村而言,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就是‘土特产’,要立足特色,做精做强‘小产业’,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蓝军说。
作为国家一级综合性行业协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简称“中国民贸”)2016年牵头启动“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九年来,“一乡一品”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已经成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民族产业出新、出圈、出海的大IP。
根据《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白皮书2025》,中国“一乡一品”面向全国2800多个县市,4万多个乡镇,通过整合社会各方优势力量,建立科学产业体系,打造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特色产业中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地方产业兴旺。
蓝军认为,因地制宜挖掘“土特产”,核心在于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对于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的乡村,要采取“无中生有”策略,形成产业起步基础。对于“小而散”的产业,要推动县域合作与龙头企业导入,形成规模效应,避免“单打独斗”。此外,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也是塑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一招”。
据了解,在重庆,中国民贸为当地引入柠檬加工龙头企业“檬泰生物”,该企业整合全国柠檬产区资源,开发出二三十个柠檬加工系列产品,有效带动了产业上下游发展。
在贵州贞丰,中国民贸为其打造了“多吉利”板栗,通过一二三产联动,解决了全县板栗销路问题,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在重庆酉阳,中国民贸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酉阳800”,有效带动了当地茶、米、油、蜜等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品牌产品销售额近10亿元。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21.8亿元,平均溢价超40%,带动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乡村产业振兴三产融合是重心,其中二产是‘腰’,接‘一’连‘三’。要通过强化二产,用精深加工挺起产业‘腰杆’。”蓝军说,发展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既可以稳定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又可以通过产品的不同加工形式、生产工艺、市场定位等实现乡村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之道:政策创新要素保障同发力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既要坚持“一盘棋”布局,也要强调差异化“落子”。“加快破解乡村产业同质化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政策创新和要素保障同步发力。”蓝军强调。
他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家乡村振兴资金的投入比例,更多向二产、三产倾斜;简化相关企业审批流程等,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营造更优的政策环境;创新土地供应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解决社会资本“进村”的土地瓶颈。
蓝军还提到,市场层面,目前乡村特色产业存在销售渠道不规范、物流体系不完善问题;技术层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尚未全面铺开,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欠缺;人才方面,一二三产联动所需的技术人才匮乏,现有培训多集中于电商销售,难以支撑产业长期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解决。
“总的来看,各地在推进‘一乡一品’过程中,需结合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产业方向,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和市场对接,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引擎’。”蓝军说。
蓝军表示,未来中国民贸也将继续发挥社会组织“拾遗补阙”“补链强链”作用,通过“一乡一品”平台,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乡村产业走向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