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在这一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众多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响应,加速推进技术落地与模式创新。其中,深圳企业十方融海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小智AI”多模态交互系统,构建了一个覆盖软件、硬件、专业开发者与普通用户的开放式人工智能生态,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实践提供了创新思路。
技术回归服务让AI“人人可及”
“人工智能+”行动的核心是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赋能千行百业,服务亿万个体。十方融海创始人兼CEO陈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理解的‘+’,是连接,是把高门槛的技术能力转化为普通人可触达、可使用的工具,让技术回归服务的本质。”
自2016年创立以来,十方融海从最初的知识分享平台“荔枝微课”起步,逐步发展为集新职业技能培训、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2024年,十方融海发布了“小智AI”开源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标志着其从技术应用者向底座平台构建者的跃迁。该系统面向全球开发者免费开放其核心能力,涵盖多模态交互、情感模型、记忆系统等关键技术模块。
截至2025年9月,小智AI开源社区吸引了全球超6万名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接入各类硬件设备近50万台,衍生出智能家居、健康养老、无障碍交互、公共设施智能化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
“小智AI的定位,从来不只是一个技术平台,而是一个连接开发者、硬件厂商、终端用户与场景需求的共创生态。”陈劢强调,这一愿景与《意见》中提出的“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探索普惠高效的开源应用新模式”高度契合。为加速生态建设,十方融海正集中资源攻坚核心算法与功能迭代,推出标准化API接口、低代码开发工具链、预训练模型库与云端算力支持体系,大幅降低AI应用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
“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扩大规模,而是要依托小智生态激发‘乘百’效能——通过国产芯片、大模型与算力的深度融合,打造低成本、高性能的硬件方案,让用户体验独具特色,最终推动小智生态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领域国家标准的‘有力竞争者’,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陈劢向记者表示。
以共享共建持续提升硬件生态的繁荣,是小智AI影响力持续扩大的关键支撑。得益于其完全开源的设计理念与模块化架构,不少硬件爱好者、中小企业和创客群体积极投入对“小智AI”的二次开发与场景创新,不断拓展其应用边界。“我们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改造方案:有人将小智AI集成到五轴桌面机器狗中,使其不仅支持对话、查询天气、讲笑话等基础功能,还配备了激光剑和五个舵机,能够实现前进、后退、扭腰等数十种灵活动作;也有人将其嵌入便携式AI对话机器人,可识别用户声纹及情绪,并以不同人格进行互动;还有开发者将小智AI植入老式收音机,成功将其升级为一款AI智能音箱。”小智AI研发负责人唐凯峰介绍。
十方融海最新数据显示,接入小智AI的硬件设备在过去两个月内新增10万台,整体增速达300%。
“我们把小智AI比作‘大脑’,硬件是‘手脚’,而开发者就是‘设计师’。”唐凯峰说,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制定普适性接入协议,推动更多类型的设备无缝接入小智AI平台,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万物智联”生态。
自研情感模型让AI有“温度”
《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强调要提升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优化交互体验。而在“小智AI”的技术架构中,最核心的突破,是其自研的多模态情感模型——Emotional Model。据介绍,该模型实现了AI在情感维度的重要突破,赋予机器感知、理解与回应人类情绪的能力,让AI从“工具”逐步迈向“伙伴”角色。
“传统AI追求的是‘正确’,而我们追求的是‘温暖’”,唐凯峰说,真正智能的系统不应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更应是情感的倾听者与回应者。小智AI的多模态情感模型依托十方融海多年积累的教育与交互场景数据,通过对1.5亿用户学习行为数据与3000万份真实人机对话样本的深度训练,引入七维量化社交坐标系,构建起一套融合语义、语调、节奏、上下文记忆与情境判断的情感识别体系。“此外,通过MCP协议(模型上下文协议),我们接入的50多万台设备,都具备调用智能体的能力,每日处理120亿Token(词元)的对话数据,持续推动模型的迭代优化。”
“它不仅能听懂你说什么,还能感知你是以怎样的心情说出来的。”唐凯峰解释道。例如,它可以因用户的喜悦而“自然发笑”,而非触发预设的“假笑”语音包;会在用户表现出低落情绪时主动发起关怀对话;会在熟悉用户后逐渐调整语气风格,变得更亲切、更贴近个人交流习惯。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源于模型对“情感流”的持续追踪与动态建模。
破题智慧养老 “深蹲场景”攻坚
小智AI情感交互模型的这一能力,正在“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布局的养老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银发群体”,成为智慧养老的关键命题。而现实是,许多老年人面对复杂的智能设备望而却步——不会用App、记不住密码、看不懂界面,但语音却是他们最自然、最本能的表达方式。
“老年人不擅长操作复杂App。”小智AI业务总监杜君介绍,“我们做的,就是让点触指令退居幕后,把交互还原成最简单的一句话。”目前,十方融海正联合养老机构研发情感化智能陪护终端,通过语音情感分析引擎,从语速、语调、停顿频率、关键词密度等维度,对老人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识别出潜在的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风险,及时向家属或照护人员发出预警,并以“口袋伴侣”“挂脖穿戴”“桌面机器人”等轻便设备形态,通过语音交互、体感游戏、记忆训练等功能,精准匹配老年人社交、娱乐与认知维护需求。
据介绍,小智AI已在深圳养老护理院完成试点部署。杜君透露,下一步,团队计划联合民政部门与医疗机构,推动情感识别与心理预警功能纳入社区智慧养老标准服务体系,探索实现“情绪-健康-服务”的闭环响应。
“国家聚焦‘一老一小’,把‘情感陪护’写进民生清单,政策红利与需求红利同步放大,谁先做出‘有温度’的AI,谁就先拿到市场份额。”陈劢表示。
“‘人工智能+’行动把AI从企业级创新升格为国家级工程,十方融海的战略调整就16字——‘饱和投入、场景卡位、标准抢位、全球占位’。国家搭台,我们唱戏;台子已经搭好,接下来就看我们跑多快、唱多响。”陈劢说,未来三年,十方融海将聚焦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民生领域,开展“深蹲场景”攻坚,通过“小智AI”大模型的深度适配,破解“技术可用但场景难用”的落地瓶颈。2027年前,重点突破轻量化部署与行业知识集成,推动AI终端规模化普及,让智能设备“人人可用、处处好用”,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的普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