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力市场建设助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迈向低碳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聚焦电力市场建设与能源低碳转型、电力市场与碳市场、新型辅助服务体系等核心议题,深入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电力市场机制协同创新路径。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在致辞中表示,风光资源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使电力系统安全保供压力增大,对调节资源的需求攀升推高了系统成本,电力市场建设是破局关键。一是需要设计科学的市场机制,激励火电、水电、储能和用户互动等提供调节能力;二是要统筹新能源保障性消纳与市场化交易,通过市场机制提升其价值并保障公平竞争;三是构建容量市场与可靠性机制,在新能源高占比下确保电力充裕性与应急抗风险能力。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专业委员会委员康重庆表示,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涵盖多交易品种、多时空尺度的交易体系不断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格局逐步建立。各地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改革,推动风光主体从政策保障向市场主导转型。
会议期间,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竹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介绍了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总体进程,当前电力市场机制体系总体框架以及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在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下一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市场机制完善与创新的主要思路。
此外,剑桥大学教授Michael Pollitt、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Ross Baldick分别探讨了欧洲电力与碳市场协同发展经验以及北美新型辅助服务创新机制,为我国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条件下的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参考。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容量机制设计、价格上下限设定、辅助服务品种设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普遍认为,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应?这一过程中应注重省间差异协调,进一步提升省间交易灵活性,加强省间与省内交易的有效衔接,推动二者逐步融合,探索“统一报价、协同出清”模式,统筹解决分省平衡与区域电价差异问题。
在容量机制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主任韩放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现阶段以容量补偿为主,中期试点容量市场,远期探索稀缺电价。
在价格管理方面,专家认为需研究差异化分区、分类价格上限管理机制。对发电侧,可依据是否获得容量补偿、容量补偿额度及规定的收益率范围等,设置不同的价格上限;对用电测,建立基于用户负荷类型或风险承受能力的分类限价方案。
在辅助服务方面,针对当前品种过于单一、补偿价格与实际成本不匹配、成本传导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专家建议,现阶段应根据能源转型的需要,科学设计辅助服务品种,完善补偿水平,建立合理的成本传导机制。引入辅助服务新品种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省系统结构和电源特点。在辅助服务市场模式上,可采取动态调整策略,初期采用相对独立的市场设计,随市场成熟度提升逐步优化联合出清机制。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专业委员会承办,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梁恒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