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部回稳到震荡波动,再到回升,一条清晰的行情复苏曲线走出。去年“924”至今,牛市成为市场的普遍共识。
一年时间里,上证指数突破关键关口,创下近10年新高。基金市场同步迈入发展新阶段,整体呈现十大核心变化。
一是权益基金近乎全线上涨,一举扭转此前的低迷态势; 二是主动权益基金实现逆袭,在市场中重新占据优势地位; 三是权益基金市场涌现出多只“翻倍基”,赚钱效应显著提升; 四是市场风格向成长赛道的切换,结构性行情极致演绎; 五是中小基金公司凭借特色产品异军突起; 六是基金发行市场风向转变,从债基主导到发力权益基金; 七是浮动费率基金迎来发行热潮; 八是主动权益基金再现“一日售罄”; 九是明星级产品——中证A500指数基金密集推出; 十是ETF市场规模站稳5万亿大关,新发基金涌现多只百亿基。
变化一:权益基金近乎全线上涨
924以来,伴随A股的亮眼表现的,是境内权益基金也打出了“翻身仗”。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有数据的3001只权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自9.24以来,2997只上涨。
其中1608只权益基金净值回报超50%,占比53.58%;303只权益基金净值回报超过100%;10只涨超200%。
这一扫此前权益基金的“阴霾”。对比近一年的强势上行,权益基金整体在9.24的前一年时间里,仅有174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在彼时可比的权益基金中,占比仅6.43%。
变化二:主动权益基金逆袭
一年时间里,公募基金整体业绩表现经历了“权益指数基金率先反弹”,到“主动权益基金强势逆袭”的阶段。
去年9月24日至去年底,净值回报前10基金,指数基金占据7个席位,中欧北证50成份指数以92.37%收益领涨;而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表现更突出,截至9月18日,中证主动偏股指数年内上涨31.85%,跑赢同期沪深300、中证500等。
这也进一步使得924以来,中证主动偏股指数的累计涨幅达到50.81%,跑赢同期沪深300约10个百分点。
变化三:翻倍基涌现
具体到单只产品,9.24以来,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领涨市场,净值回报达到275.84%;排名第二德邦鑫星价值,期间净值也上涨了275.76%。
还有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中欧数字经济、信澳业绩驱动、中航机遇领航、永赢先进制造智选、鹏华碳中和主题、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长盛城镇化主题、汇安成长优选、华富科技动能等8只基金涨超200%,均为主动权益基金。
整体净值回报超100%的基金有697只,包括境内权益基金、QDII基金等。
年内表现居前的10只基金,均为主动权益基金,永赢科技智选以196.53%的年内净值回报领先市场;跟随其后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也在年内净值上涨170.95%;中航机遇领航、中欧数字经济年内涨超130%。
变化四:风格从红利切换到成长
市场风格出现较大变化,成长赛道基金重新站上风口,9.24以来涨幅居前的主动权益基金多为重仓成长赛道型基金。
期间,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药等不同主题行情在市场轮番切换,结构化行情演绎得更为极致。
反映在基金市场上,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各个季度的领涨基金都各不相同,从数字经济主题基金到重仓人形机器人产品,再到重仓创新药主题基金再次重回风口,北交所主题基金同样在市场大放异彩。
反观曾经受市场热捧的红利主题基金,期间表现显逊色。数据显示,中证红利指数自9.24以来仅上涨13.69%;而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累计上涨157.45%。
变化五:中小基金公司异军突起
从领涨产品的基金管理人来看,中小基金公司在这轮上涨行情中抢占先机。
前述提及领涨的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其管理人中信建投基金截至去年9月底的非货基金管理规模为610.47亿元,行业排名63位;而涨幅跟随其后的德邦鑫星价值,其基金管理人德邦基金非货基金管理规模为535.96亿元,排名第69位。
涨幅居前的背后,规模较小也给了2只基金“船小好掉头”的机会,截至去年9月底,2只基金规模均低于2亿元,其中德邦鑫星价值规模不足5000万元。
9.24以来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彼时规模多在5亿元,规模最大的中航机遇领航,在去年9月底规模也仅是10.54亿元。
变化六:卖债基到卖权益基
基金发行市场也出现从卖债基到卖权益基金的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以来已新成立618只股票型基金,成立数量创下了年度的新高,上一个新成立股票型基金数量峰值发生在2021年,彼时成立了512只股票型基金。
成立规模来看,今年股票型基金的新成立规模合计为3149.78亿元,较去年全年增加了25.85%,但未及2021年、2020年的水平。
相比之下,年内债券型基金的新成立数量为205只,较去年全年的336只减少三成以上;新成立规模则从去年的8308.84亿份,减少至年内的3830.55亿份,减少了五成以上。
变化七:浮动费率基金扎堆涌现
权益新基金数量攀升的同时,浮动费率型基金再次涌现。今年5月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后,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5月获批,随后募集规模超200亿元。
首批浮费基金发行完成后,第二批11只浮费基金于7月24日获批,截至9月20日,该批次已成立的7只基金合计募集规模108.56亿元。
科创债产品则成为9.24以来的债基发行市场亮点。从今年7月至目前,已经相继成立两批科创债ETF,合计成立规模达到697.73亿元。
变化八:主动权益基再现一日售罄
随着基金发行市场的风向转变,主动权益基金也开始出现“暖意”。9月以来,招商均衡优选、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均因发行首日触及募集规模上限,而“一日售罄”,并启用比例配售。
而上一次主动权益基金发生一日售罄且比例配售的情况,是2021年12月。
混合型基金的月度发行情况也出现了规模的回升,截至9月19日,本月的混合型基金发行份额均值为7.24亿份,是9.24以来的最高值。
变化九:中证A500ETF推出
期间,作为“明星级产品”的中证A500指数基金也迎来了周年庆。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近80家基金公司布局中证A500指数基金。
而百亿级ETF中,中证A500ETF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截至目前,有7只中证A500ETF规模超百亿,其中,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规模继续领先,达223.51亿元。
市场的百亿级ETF数量也在9.24以来迅速增加。目前市场已有106只规模破百亿的ETF,较去年9月24日(42只)增加一倍以上。其中,成立日在9.24以后的有23只。除了前述的中证A500ETF,科创债ETF、基准做市债ETF也涌现多只百亿级产品。
变化十:ETF规模站稳5万亿大关
ETF市场整体发展提速。早在去年9月,ETF规模为3.5万亿元,随后在4月,ETF市场规模突破4万亿元,达4.06万亿元,用时8个月。
8月,ETF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5.12万亿元,这一轮万亿级规模的跃升用时仅4个月,而9月以来市场虽然有所调整,但ETF市场规模依旧站稳5万亿大关,截至目前规模为5.31万亿元。
规模快速攀升的背后,今年迎来新发ETF规模的峰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新成立273只ETF,合计发行份额为2282.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