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多项指标居世界前列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记者张琼斯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22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上述信息。他表示,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潘功胜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聚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潘功胜表示:首先是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其次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再其次是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最后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日前,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对此,潘功胜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有充分预期,市场反应相对平稳。美元指数基本维持在97的区间附近,国际资本市场总体上行,大宗商品市场震荡下行。我国的股、债、汇等主要金融市场也保持平稳运行。
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潘功胜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市场也非常清楚,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立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往前看,潘功胜表示,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银行业总资产世界第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潘功胜介绍了五年来我国金融事业取得的成就——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机构、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有序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潘功胜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60%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潘功胜提到,“十四五”期间,我国有序处置了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了外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和冲击,有力保护了广大储户、中小投资者利益。
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潘功胜介绍,相关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
关于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潘功胜说:在汇率市场方面,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债券市场方面,有效弱化和阻断风险的累积,债券违约率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在资本市场方面,会同中国证监会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不断健全支持资本市场的长效机制。
金融监管总局
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记者韩宋辉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强银行中有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强中我国占据六席;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9月22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详细解析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质效。他表示,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更加雄厚。
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李云泽表示,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李云泽介绍,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和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
为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金融业持续强化有效投资的融资保障。李云泽提到:金融业为“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充分发挥7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动社会投资9万多亿元。
此外,金融业还大力支持提振消费、新能源车险投保等民生领域的金融供给。据李云泽介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的贷款余额增长80%;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车辆超过4000万辆。
李云泽强调,民生保障显著增强:一方面,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此外,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李云泽表示,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
“五大监管”得到全面强化
五年来,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得到全面强化。
“监管合力加快凝聚,无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还是房地产、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央地协同、部门联动更加密切,形成了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李云泽说。
李云泽透露,已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52%。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序推进。李云泽介绍,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李云泽表示,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中国证监会
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态势持续形成、不断巩固
具体包括:制定实施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完善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三阶段降费改革全面落地;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科创板“1+6”政策措施等;两次修订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系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推进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等。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与此同时,过去五年,证监会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监管防线,严守风险底线。
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分别被开具41.75亿元、3.25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越博动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责;五年来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超700件,一批责任人被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特别代表人诉讼首单康美药业案赔偿投资者约24.6亿元,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分别赔付投资者10.9亿元和2.8亿元……
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适应性、包容性
吴清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不断提升基础制度、市场功能、监管执法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包容性,促进资源更加高效配置,让优质企业和各类资金更好迸发活力、实现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以科创板、创业板“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
二是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持续强化长周期考核,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
三是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支持上市公司深耕主业、做精专业,强化董事、高管、控股股东等“关键少数”责任,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涵养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股权文化。
四是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落实主责主业,依法从严监管,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把该管的管好,同时坚持严而有度、严而有效,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塑造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资本市场秩序。
国家外汇局
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不论是活力还是韧性都在增强
◎记者范子萌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占比升至近30%,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近两年始终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总结我国“十四五”期间外汇市场运行表现时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不论是活力还是韧性都在增强,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涉外经济稳健发展,跨境收支展现较强活力。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我国跨境收支同比增长10%。
二是外汇市场功能更加完备,市场深度拓展。从交易规模看,2024年交易量为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37%,即期和衍生品交易同步增长。从参与主体看,截至今年6月末,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到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其中包含296家外资机构。从基础设施看,交易、清算和支付机制不断完善,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结算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稳健性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率由2020年的17%上升到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
对于未来外汇市场形势,朱鹤新说:“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这奠定了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的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更加有效,所以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将为‘十五五’我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在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朱鹤新表示,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直接投资项下已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制度、互联互通机制、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为主的跨境投资制度安排。推动形成简明统一的资金池政策框架,这一框架已经惠及1000多家跨国集团和1.9万家境内外成员企业。
“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朱鹤新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家外汇局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展望“十五五”,朱鹤新表示,将健全“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