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披露“十四五”央企成绩单:资产总额突破90万亿元,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20%,6组企业重组、9家新央企成立……这些数字不是简单的“成绩汇总”,而是一份关于中国经济“产业基因”的进化报告——央企正以重组为刃、创新为种,在传统与未来的接榫处,悄然改写中国产业的底层密码。
曾经被贴上“大而不精”标签的央企,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2024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串起了“从0到1”的创新链条;更有中试验证平台开放、千亿元创投基金等新机制,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这场变革标志着央企体系正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系统性跃迁。
重组整合的逻辑,远不止于“物理合并”的量变。6组企业重组、9家新央企成立,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产业拼图”:中国星网统筹卫星互联网布局,中国电气装备整合电力装备产业链,这些举措实则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新排兵布阵。这种整合通过资源重构激活创新生态,让“化学裂变”替代“物理相加”,使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
更深远的是,这场变革正在重塑中国产业的全球地位。当C919翱翔蓝天、“奋斗者”号深潜万米,这些成就标志着央企从全球产业链的“被动接招”者,转变为主动定义“游戏规则”的引领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技术领域,中国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面向未来,央企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更精准的“关键落子”。一方面,要让中试验证平台真正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桥梁”,别让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创新飞地”模式,推动央企与地方特色产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绑定,让创新资源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要继续以重组整合为抓手,让央企从“产业巨头”升级为“生态组织者”——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赛道上,构建“央企牵头、链主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共同体,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企业的成长如同树木,根系深扎才能枝叶扶疏。这场产业基因革命本质上是在为中国经济“强根铸魂”。当“结构向新、质效向优”成为常态,当新兴支柱产业持续壮大,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央企个体的蜕变,更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跃升。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当下,更定义着国家未来。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