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穿巫山、削三峡,奔流至海。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庆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建设美丽重庆。
以底线思维防治污染,绘就生态底色——
漫步长寿区桃花溪两岸,碧波荡漾,草木繁茂,飞鸟翩然。
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桃花溪曾被沿岸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多病”缠身。“看起来又黑又脏,都不想往那边走。”附近居民张霞回忆。现在她常来河边散步,“这是家门口的幸福。”
为恢复清水绿岸,长寿区开展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行动,连通水系,整改小水电站23座,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二三级污水管网。连续5年,桃花溪年均水质稳定达Ⅲ类。
桃花溪的蝶变,是重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动实践。
助绿水长流,重庆排查整治1.5万个入河排污口,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守好入河“关口”;促蓝天常驻,重庆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分级管控,督促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PM2.5浓度下降8.4%。
以系统思维修复生态,重现山水本色——
夕阳西下,俯瞰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一片片梯塘小微湿地,恰似琼玉揉碎,洒落山间。
谁能想到,这里曾因开采石膏矿,处处都是“天坑”“白肚”。2017年,猎神村痛定思痛,先后关停5座石膏矿。
因地制宜,对症施策,梁平区以小微湿地为抓手,保护生态肌理。抚平大山“伤疤”,猎神村改头换面。
“因反对关矿闹得最凶的村民,曾把床搬到我家门口抗议。现在这名村民成了护林员,保护环境比谁都上心。”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说,“以前‘靠山吃山’,现在‘养山护山’。”
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重庆各区县持续发力:开州区汉丰湖畔拔起水上森林,为消落带围上生态缓冲“腰带”;巫山县恢复原有山形山脉、修补山体创面,“宁河晚渡”壮景重现……
“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正向纵深推进。”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亮出“成绩单”: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基本完工,累计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7025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1.67%,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58种。
以辩证思维引导绿色转型,擦亮发展成色——
汽车还能当移动电源?
最近,重庆大学城熙街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场站启用,集“光伏+储能+充电”于一体,部分充电终端能让车辆反向放电至电网创收。
“用能也要‘精打细算’。场站可缓解高峰时的电网负荷,削峰填谷,又提高用电经济性。”重庆清安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德胜介绍,公司正在积极发展储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转型催生发展新机遇。重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今年上半年,重庆电网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31.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25%。
在大渡口区,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绿色”板材,极大提升玻纤材料回收率;在南岸区,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落地绿色工艺技术,碳排放强度下降32.5%;在江北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让江水化身“天然空调”,年减少碳排放约6万吨……
减污、扩绿、降碳协同推进,巴渝大地上,处处见证绿色发展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