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田野,酝酿着收获的希望。
在安徽宿州,千亩玉米田长势良好;在山东临沂,花生收割接近尾声;在北京朝阳,一场供销集市正吸引市民前来选购……“产得出”更要“卖得好”,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农户、机构、企业犹如进行一场“接力赛”,环环相扣织密产销网络,串起田间与餐桌的“黄金纽带”。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镇的农田里,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褪去青涩,等待丰收。
“茎秆粗壮,籽粒饱满,今年收成稳了。”今年种植了1300亩玉米的种粮大户刘涛介绍,自从6年前改种了“迪卡C1210”品种,产量与以前的1100斤/亩相比,现在已经跃升到1500斤/亩的新台阶。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今年产值能到45万元。
粮食要丰收,种子是关键。当抗旱、高产等优良性状被植入种子“芯片”,让收成更上台阶。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好收成带来好收入。”蒿沟镇农业农村中心负责人邵友伦介绍,今年全镇种植玉米31700亩,在经过改种新品种,加大“一喷多促”田管力度的支撑下,经测产后的平均产量可达926斤/亩。
一边长势良好,一边收割正酣。作为我国花生的主产地之一,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一千多亩花生的收割已接近尾声,经过晾晒过将统一进行收购。
“今年收成无比好。”75岁的刘德宝和花生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亩产1000斤计算,仅面前这3亩花生纯收入可达5000元,收入实时到账。
“农民油料作物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送到中粮油脂仓库,让农民专心耕种,节省运输销售的时间和精力。”费县宝来花生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成圣介绍,当前收购范围辐射周边7个自然村,可带动600家种植户稳产增收。
从农资下乡,到农产品进城,供销合作社成为扎根农村、连接城乡、为农服务的重要载体。
在北京朝阳区竞园供销集市,内蒙古优质农产品进京“赴约”,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选购。
“刚买的产自内蒙古的杂粮和鲜嫩的羊肉,既新鲜又实惠,不出远门就能淘到草原好货,还能亲眼见证非遗手艺。”65岁的北京市民张女士在供销助农现场,手推车里装得满满当当。
“供销系统以‘文化+展销+体验’为抓手,一头联结田间地头整合优质农产品,一头对接市民‘菜篮子’‘果盘子’,努力打造全国各地名特优产品产销对接的桥梁和农文旅资源推广的平台。”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马建梅介绍,以展示展销为切入点搭建的对接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入市民餐桌。
仓廪实,天下安。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广袤田野将铺展更加斑斓的丰收画卷,中国饭碗将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