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中国医药创新被视为“跟随者”,如今已跃升为全球BD(商务拓展)交易的核心角色,跨国药企的研发策略正因中国科学力量的崛起而重新构建。
医药魔方《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显示,近5年来,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在中国相关交易中的首付款及总金额占比均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License-out的首付款和总金额分别达到26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在中国相关交易金额中的占比分别高达91%和99%。今年上半年,中国相关交易的总金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多出37亿美元,实现了129%的同比增长。
此外,在交易数量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到72笔,占中国相关交易数量的50%,为近5年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贡献率超过80%,且交易金额最高的资产也来自国内药企。
这一趋势使得目前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NewCo和BD资金成为中国创新药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国创新也因此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也使得跨国药企的高管们在讨论时,不再仅仅聚焦于中国市场的潜力,而是愈发重视中国科学家的研发能力。
“阿斯利康于今年年初宣布投资25亿美元,这也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药物的核心枢纽,在药物研发与创新进程中,呈现出极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中国研发的药物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约三分之一的全球授权交易是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达成的。”在第七届“阿斯利康中国研发日”上,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生物制药研发负责人Sharon Barr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创新的源头。
从“跟跑”到“并跑”的十年裂变
中国医药创新生态过去十年发生根本性变化。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来,中国药企开启从重仿制向重创新的转型进程。
创新药上市数量稳步上升,从2018年的9个品种增长至2024年42个,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3个,其中国产药占比高达93%。中国与全球创新的时间差距也在急剧缩小。另据摩根士丹利报告,中国创新药从概念到获批时间与美国的差距,已从2010年的10年缩短至2024年的3.7年。
基于此,跨国药企已经调整了对中国市场的定位。Sharon Barr博士介绍,过去两年间,阿斯利康已与14家中国生物技术及医药公司签订了15项授权许可交易,累计总金额超230亿美元。这些合作有助于推进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与临床研究,增进对疾病生物学的认知,明确快速认定与诊断患者的方法。
“中国拥有数亿慢性疾病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达1000万。在华开展药物研发工作,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在Sharon Barr博士看来,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与中国的研发团队及合作伙伴携手,能够研发出具有变革性的药物,改善中国患者与全球患者的治疗结局。随着阿斯利康在中国生命科学生态圈建立更多合作关系,有望改善患者的医疗健康状况。基于此,阿斯利康决定进一步加大在上海和北京的研发布局,持续深化合作。
中国生物科技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临床试验的成本与速度优势。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中国Ⅲ期临床试验中每名受试者的直接成本仅为美国的约三分之一,同时患者招募速度更快。
这种优势助力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1到N”创新领域维持可观的投资回报率。更重要的是,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从基础研究、靶点发现、药物设计,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生?制造,各环节均有大量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
以心血管赛道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葛均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过去数年中,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团队于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在若干主要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
回顾过往,团队在诸如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若能锁定问题关键,未来则有望确定有效的干预靶点。“临床研究亦是如此,最初我们参与患者相关研究。例如,早期曾参与阿斯利康公司一款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起初,我们参与国际临床试验,随后自主组织临床试验,开展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等研究。”葛均波院士指出,从主流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可窥见近年来科学家与临床医生为该领域作出的贡献。
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国负责人何静博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包括阿斯利康在内的多家跨国药企,一直在全力推动和中国顶尖研究型医院及学术机构的合作,今年以来阿斯利康积极与香港中文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知名学术机构展开合作,深入进行基础科学探索。合作领域涵盖DNA编码(DNA Encoding)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成药性预测等多个前沿方向。这些合作的开展,旨在充分利用中国科研院所的雄厚实力,切实推动源头创新,实现科研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从市场到创新源头的重新定位
中国已成为海外药企引进创新药品的关键阵地,凭借较低成本和创新优势,可开发出高性价比药品。特别是,中国工程师红利推动了新靶点和技术研发,使中国在药品改良和优化方面领先。
全球市场+欧美定价,未来给创新药行业带来潜在约82亿美元的利润增量。根据行业机构分析,随着已授权项目在海外推进临床试验,经过5~10年的研发周期,预计2020年后授权出海的中国创新药有机会在2025-2030年内在全球实现商业化,给相关企业带来销售分成(净利润)。
跨国药企将中国创新整合到全球研发策略中的模式多样。除了许可协议,还包括共建联合创新平台、投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中国建立早期研发团队等。
Sharon Barr博士指出,对于阿斯利康而言,能够融入中国的生命科学生态系统,可以帮助筛选一些极具潜力且与阿斯利康产品组合相契合的分子开展合作,从而达成阿斯利康到2030年在全球推出20款突破性创新药的宏伟目标。
例如,两年前,阿斯利康与诚益生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诚益生物的候选分子药物AZD5004为小分子药物。“我们期望借助阿斯利康强大的研发和生产平台,尽快推动这款创新小分子药物的开发,使其不仅惠及中国患者,也能造福全球患者。目前,该药物研发进展顺利,全球正在进行2B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公布结果。在中国,也已开展了1B期临床试验。”Sharon Barr博士介绍,在阿斯利康内部,公司有一套逻辑用以确定药物研发的赛道选择及整体方向。
“我们高度重视中国研发,这不仅因为中国患者数量庞大,拥有极为丰富的数据集与数据库,还因为中国拥有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术机构,这些构成了独特的显著优势。”Sharon Barr博士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例介绍道,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COPD患者。在此,跨国药企能够与中国顶尖学术机构及医院开展合作,共同实现对COPD的精准、快速诊断。
众所周知,COPD是一种异质性极高的广泛疾病,在整个疾病发展进程中,会并发其他多种疾病。借助中国的研究网络与合作伙伴,通过影像资料、生物标记物等展开深入探究,跨国药企明确这些患者的差异,寻求更快速、准确诊断患者的方法,探寻可用于快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或放射影像,或借助人工智能探索全新的诊断途径。
“在中国,我们持续推动转化研究,旨在更好地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借助位于上海和北京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此外,中国拥有大量研发人才,能够推动我们产品管线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一系列转化研究,能够为我们全球临床试验的设计方向提供更具价值的建议。”Sharon Barr博士说道。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中国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00亿美元,较2024年的600多亿美元大幅增长。这一预测与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中关于2024年创新药市场规模将达7534亿元的预测相吻合。
同时,创新药销售占整体药物支出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29%提升至2030年的53%,这一趋势与《医药工业“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突出进展和产业技术未来发展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到的创新药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以及未来增长潜力相一致。
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的角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跟随者”到“全球1到N创新关键贡献者”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发生。在“数据优势”和“临床优势”赋能下,中国医药创新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