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继7月之后,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再次超过一万亿千瓦时,连续两月创历史新高。如果说单月用电量达到第一个“万亿”是块平面镜,照见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那第二个“万亿”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强度,还有中国经济的增长韧性与动能跃迁。
发1千瓦时的电,约需300克标准煤。据此算来,一万亿千瓦时则大约需要耗费3亿吨标准煤。三峡电站2020年全年累计发电量达1118亿千瓦时,一万亿千瓦时就相当于近9个三峡电站一年的满负荷发电量。因此,单月用电量超万亿千瓦时,是一场对我国电力供应能力的大考。“谁谓河广,一苇可航”。7月,我们在这场“压力测试”中顺利通关。而8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再次超万亿千瓦时,则提示我们,中国经济的引擎正在加速、正在换挡。
8月当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各月以来最高。而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则同比增长9.1%,且所有子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如果我们把观察的时间尺度再放长一些就会发现,2018年至2024年,我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显著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年均增长8.0%。驱动用电量持续攀升的动力源,正从传统的“两高”行业切转换到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引擎。电表流动间,中国经济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在内蒙古,清洁的风电正为耗能巨大的数据中心注入绿色动能;在浙江,蓬勃发展的算力产业带动用电量增长超过20%;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些新能源车在晚间用电高峰期,尝试“反向充电”,参与电网调节。当更多的电力用于芯片的计算、锂电池的能量与云端的服务时,它所催生的经济价值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经济的单位能耗含金量逐步攀升。
连续两个月站上“万亿级”台阶,标志着我国电力消费步入新量级,不仅体现了一个大国能源系统在气候挑战下的承压能力,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而读懂用电量增长背后的流向之变,也就能看见并领悟当下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