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3 21:25:11 股吧网页版
中行研究院王家强:气候风险将通过融资行为向银行业传导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25年9月23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绿色引领重塑未来——2025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大会上,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指出,气候风险愈加严峻,且最终都可能通过融资行为向银行业传导。因此,中国银行业已将ESG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提高识别与管理气候风险的能力。

  中国金融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王家强认为,中国金融业在绿色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念和信心坚定不移,战略方向和实践路径贯穿始终,中国金融业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王家强以具体数据为例,在绿色贷款方面,我国领先优势明显,目前中国绿色贷款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且近五年来一直保持20%以上同比增速。绿色债券后来居上,在欧美原本强势的绿色债券领域,中国金融业迎头赶上。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统计,2022年、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连续位居世界首位;从存量上看,中国已是全球绿色债券第二大市场。绿色基金、ESG投资等领域投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包括纯ESG基金、ESG策略基金以及其他各类社会责任类基金在内的ESG基金数量超过900只,产品净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无论是基金数量还是净值,同比大幅增长近70%。

  在碳金融方面,目前我国建成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碳市场。2025年,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覆盖行业范围,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四大行业约80亿吨碳排放,覆盖碳排放量全球最多,约为欧盟碳市场的6倍。依托碳市场碳配额等碳资产,我国金融业积极探索开展碳质押融资贷款、碳回购、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活水”。

  “此外,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争取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领先领域,由中国主导或参与的多个绿色金融标准已经被国际广泛认可。中国银行作为多个国际倡议和机制成员单位,参与的三项成果被纳入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文件。”王家强说。

  将ESG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本次大会上,与会嘉宾探讨了气候风险。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途径。

  王家强指出,从定义来看,气候风险是指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干旱、强降水、极端高温、海平面上升等导致的财产损失风险;转型风险是指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因低碳政策加强、市场偏好变化等导致的风险。

  无论是物理风险还是转型风险,最终都将通过融资行为向银行业传导。因此,中国银行业已将ESG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提高识别与管理气候风险的能力。

  王家强介绍称,一是系统推进资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降低风险敞口。一方面,突出“绿色”导向,采取经济资本占用、定价、规模等差异化管理措施,引导资金重点投向清洁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绿色制造、生态保护等领域。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气候敏感行业风险把控,将能耗、技术、环保、碳排放等作为重要授信标准,前瞻退出落后产能。

  二是把气候风险因素融入业务全流程,强化风险管控。在尽职调查、授信审批、资金拨付、贷后管理等全链条中,始终高度关注客户及项目的环境和气候风险,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以及土地、健康、安全等硬约束。2024年,中国银行已投产应用绿色金融管理系统二期,实现客户ESG风险智能分类等功能,动态监测客户环保评级、环境处罚等信息,对客户ESG风险进行智能预警、定期评估和全流程强化管控。

  三是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风险承受能力。中国银行自2021年起定期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并把参考国际权威机构方法开展的压力测试结果,应用于财务风险评估。2024年,中银香港、中国银行悉尼分行、伦敦子行等境外分支机构也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对于未来银行业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点,王家强指出,银行业支持可持续发展领域宽广、大有可为。未来,通过金融业支持建设零碳产业园,可能成为下一个突破口。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加工造成的碳排放降至“近零”或“净零”水平的产业园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要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银行业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